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论影片《叶问》中我国电影本土化意识的传承(2)

时间:2021-05-11 16:10 点击:
二、东方文化的叙事方式 基于东方文化的背景,电影在叙事方式上和故事的完整统一性上是最主要的,在常规的电影叙事模式中,这种故事的完整统一都是间接存在的,也就是到最后,所要体现的主体人物终于追求到了自己的

  二、东方文化的叙事方式

  基于东方文化的背景,电影在叙事方式上和故事的完整统一性上是最主要的,在常规的电影叙事模式中,这种故事的完整统一都是间接存在的,也就是到最后,所要体现的主体人物终于追求到了自己的理想。而故事的结局也是很圆满的,这与观众的欣赏习惯、审美意识一致,即便结局很悲,但主要人物对精神、信念和价值的追求,却深受人们的尊敬,并将其传承下来。而《叶问》的这两集,其结局都是以喜剧收尾。

  在人物的塑造方面,电影的重点是对人物命运的塑造,而不是着眼于人物的内心、性格,这是与西方电影最大的区别。[6]且以戏剧性作为塑造人物命运的前提。电影在描述人物的时候,比较重视其所体现出的社会现实意义,而命运则是社会史最好的反映。在影片《叶问》中,就赋予了主人公叶问鲜明的时代印记。而《十月围城》中的人物,其形象更是鲜明,如有志向有才华的清廷爪牙阎孝国,然而在那个时代里,最终也是一个悲剧人物;还有在誓死保护孙文的革命党人中,不但有商人、教书匠,还有充满朝气的学生和三教九流的市井之徒,他们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积极献身于革命事业。

  三、东方文化功利教化的传统与镜语风格

  在电影的意识形态内涵中,最浓重的色彩就是教育观念。[7]电影的主题意识非常明确。纵观的电影,其中很多的影片也是以功利性为主要的目的。这主要是受到了传统的“文以载道”观念的影响,究其原因,早期的电影与戏剧有很大的关系,在电影的历史上,影戏理论存在的时间很长。从另一角度来看,最主要的文化就是“文以载道”,对内容的教化比较注重,所以,教化观念也被融合在的电影中。

  就像《十月围城》的监制陈可辛,他将此影片定位于“民营主旋律”,实际上这也就说明了《十月围城》与东方文化的功利教化传统一致。在该影片中,全片正是有这种强烈的使命感与意义性,才使其更具灵魂性,这也为人物的所有言行提供了充分的理由、依据,不再只是为了打斗而打的一种舞蹈式的表演,也不再是为了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进行展示,那些打斗中都凝聚着强烈的使命、仇恨,这些足以牵动众多人的心。

  在第二集的《叶问》中,我们不妨反观一下,其中有很多的诟病,在影片的结尾,叶问打赢英国拳王之后,对于记者的提问,他发表了一段哲理说教,它看起来是很深刻但实际上却是很滑稽的。说它貌似深刻,原因是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并没有因为叶问所宣传的武术精神的那段独白而取得应有的效果,反而将情感的整个爆发过程中产生的美感破坏了;说它滑稽,原因是经过与英国拳王的生死较量后,叶问依然可以说出富有条理的哲理说教,这很容易让人对英国拳王的战斗力产生疑问,而且也使洪拳师父的舍生取义精神受到了很大的削弱。

  东方文化的镜语风格在传统的电影中,比较关注静态的韵味,重视内涵,偏重表达意义和柔静的艺术。《叶问》作为一部功夫商业影片,成功诞生于新时期,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凌厉的镜语风格,再加上紧凑的叙事结构,观众最多的享受就是娱乐的感官影像。

  四、东方文化的伦理道德

  电影能打动人心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伦理道德的传统,支撑电影情感的就是对人伦常情的遵守。不论是对电影影片主题的确定、人物性格的塑造还是表现的手法形式,最重要、最动人的法宝就是伦理道德的评价。[8]在早期的电影中,从《孤儿救主母》到电影的顶峰之作《神女》,再到之后《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悲剧典范,这些都保留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而且在具体体现东方文化的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范畴就是伦理道德。[9]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