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金陵十三钗》:创伤叙事与普世语法

时间:2014-04-14 13:45 点击:
[摘要]一直以来,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都是现代中国人一段无法化解的悲情。南京所裹挟的历史记忆不仅关乎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更是与普通民众的屈辱和愤怒紧密相连。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重提了有关南京的创伤叙事,它试图以妓女抗日的视角呈现战

  [摘要]一直以来,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都是现代中国人一段无法化解的悲情。“南京”所裹挟的历史记忆不仅关乎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更是与普通民众的屈辱和愤怒紧密相连。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重提了有关南京的创伤叙事,它试图以“妓女抗日”的视角呈现战争中的人性之光,这位商业片的导演,有着极为明显的艺术野心,他迫切希望得到世界主流文化的承认,然而电影中的拯救主题因其过于普世主义的表达而流于片面。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创伤;电影;普世主义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后九七’香港电影的文化认同研究”(项目编号:13Q138)。

  一直以来,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都是现代中国人一段无法化解的悲情。“南京”所裹挟的历史记忆不仅关乎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更是与普通民众的屈辱和愤怒紧密相连。刻骨的创伤和梦魇般的回忆,始终侵扰“活人的头脑”,它已成为铭刻在中国人灵魂深处的无法擦抹的精神创伤,也毫无疑问地成为现代中国百年悲情的缩影。正缘于此,如何恰如其分地叙述“南京”,如何呈现这惨绝人寰的人类浩劫,便成为电影史上一个不折不扣的艺术难题,亦是意识形态交锋中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一、“大屠杀”叙事与“妓女抗日”的视角

  相信大多数人还对那部引起诸多争议的《南京!南京!》记忆犹新,陆川电影的普世主义观念所引起的情感不适至今仍然令人耿耿于怀。其实不仅仅是陆川,对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电影稍作回顾便可发现,此类叙事无一例外地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作为中国第一部“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1987年的《屠城血证》(罗冠群执导)便包含着那个时代所特有的启蒙主义印记。电影中所有的“抵抗”都是为了保全杀人照片,以此作为“屠城血证”,期待着将它公布于世界,为浩劫中的死难者昭雪伸冤。现在看来,这种主体的错位极其明显。同样,1995年的《南京1937》(吴子牛执导)虽尝试以人性的观念消解简单的阶级论观念,以个人主义视角展示历史而有着许多新颖之处,但以日本女性切入历史的方式其实并不为当时的人们所认同,放映不久便湮没无闻。直到2009年,陆川的《南京!南京!》开始试图寻求艺术突破,在吴子牛的基础上改进,以忏悔的日本士兵的角度来呈现这场惨烈的浩劫。然而,“角川视角”所体现的一厢情愿的“忏悔”却引起了巨大的争议。①因此,如何讲述“南京”,如何平衡商业电影的吸引力和政治电影的接受性之间的关系,如何讲述自我的主体性和必不可少的普世主义情怀,是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南京浩劫”的重要问题。考虑到电影题材所包含的叙事难度和巨大风险,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能够获得主流评论界的积极评价,也算是一次不小的成功了。

  电影《金陵十三钗》由著名作家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在小说版本中,作者通过叙述人书娟的个人回忆展开,穿过幽暗的历史,讲述一群妓女的人性故事。小说中,严歌苓以女性主义的笔法叙述了最卑贱的女性——秦淮河的妓女与最高贵的女性——唱诗班的女学生之间的情感的冲突,并以卑贱者的颠倒演绎了一曲人性的悲歌。经过著名作家刘恒的操刀改编,电影版的《金陵十三钗》依然保留了小说的主体情节,即网友们所戏称的“妓女抗日”的故事。这个耸动的元素所势必带来的欲望化的想象,连同“南京大屠杀”所携带的震撼影响,迅速使《金陵十三钗》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事实也证明,以秦淮河妓女的故事切入“南京大屠杀”的残酷历史,这种独特的叙事角度打开了电影丰富的艺术空间和人性维度。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