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庄子》中的残缺意象:残疾之人与不材之木

时间:2014-05-21 17:00 点击:
摘要:《庄子》中的残缺意象分为两类:残疾之人与不材之木。二者作为《庄子》中不断重复的主题,有着相近的篇章出处、相似的细分类型以及共同的旨趣,而且时有交织出现。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性命之情与无用之用上的殊途同归。 关键词:《庄子》残缺残疾之人

  摘要:《庄子》中的残缺意象分为两类:残疾之人与不材之木。二者作为《庄子》中不断重复的主题,有着相近的篇章出处、相似的细分类型以及共同的旨趣,而且时有交织出现。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性命之情”与“无用之用”上的殊途同归。

  关键词:《庄子》残缺残疾之人不材之木

  《庄子》中存在两类残缺意象:残疾之人与不材之木。二者在《庄子》中都是反复出现、影响深远的主题,并形成了独特的残缺审美。学界分别针对两个主题的讨论可谓深入,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少有学者将二者联系到一起,探讨它们是否存在相似之处。实际上,这两个主题都发源于《庄子》内篇,它们各自的具体形象也可以划分为相似的类型,表达共同的旨趣。无论在内篇还是外篇中,都可以找到二者交织出现的例子。本文在这里希望通过对这两种意象进行详细的解读与分类,揭示二者在“性命之情”与“无用之用”上的殊途同归。

  一、《庄子》中的残疾之人

  《庄子·大宗师》篇借孔子之口称道方外之人:“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庄子》中最能凸显这种天人反差的,便是残疾人的主题。正是依靠夸张的天人对比,残疾人主题强烈地表现出了主人公对肉体残缺的超越,以及对性命之情的通达。

  《庄子》中塑造了许多残疾者的形象,主要集中在内篇,以《德充符》篇最多,包含了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闉跂支离无脤、甕盎大瘿六人。其他篇目中的残疾者尚有《养生主》篇的右师、《人间世》篇的支离疏、《大宗师》篇的子舆。外篇中还有两个故事可以与内篇联系在一起,其一是《山木》篇中逆旅主人之恶妾,另一是《至乐》篇中的支离叔。

  如果按照伤残的表现来分类,《庄子》中经常出现的残疾者分为两种。一种是兀者,也就是砍掉一只脚的人。《庄子》中对他们的称呼有几种,一是《养生主》中形容右师为“介”,郭象注云:“偏刖之名。”成玄英疏云:“介,刖也。”二是《德充符》中的几位“兀者”,成疏云:“刖一足曰兀。”三是《德充符》中的兀者“叔山无趾”,趾即脚。兀者是刑余之人,造成他们生命困境的原因是外部环境,也就是乱世。

  另一种残疾者在书中数量亦为不少,这便是恶者,即相貌丑陋之人。《庄子》常常用“支离其形”来形容其形体破碎不堪,他们中的一些也名为“支离”,暗喻其形体不全之态。如《人间世》有支离疏、《德充符》有闉跂支离无脤、《至乐》有支离叔。其余恶人之名,有些也形象地描绘出形貌。如哀骀它,《释文》引李颐说“哀骀丑貌”。闉跂支离无脤,《释文》云:“闉跂,偃者也;支离,伛者也;脤,脣同。”也就是肢体蜷曲、没有嘴唇的样子。甕盎大瘿自不必说。这类残疾者又能分为天生丑陋和罹患恶疾两种。天生的丑陋已成事实,人物对它的态度反映的是内心的修养。后天的疾病则存在患病的过程,这一部分人物与兀者相似,需要面对身体异化的考验。

  这11个人物故事,按照它们体现出的主旨可以分为三类:

  (1)以庄学“齐物”的方式超越身体的残缺。

  这个类型的故事大多来自《德充符》篇。篇中部分人物看待身体残缺的方式,继承了《齐物论》中的某些认识。

  兀者王骀,孔子称其为:“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兀者叔山无趾,批判孔子:“彼且蕲以皎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外篇述庄派《山木》篇,阳子在旅店看到老板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