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关于教学改革的原点思考(2)

时间:2015-10-15 11:11 点击:
正因为如此,教学改革和研究更应该从应然的角度来展开,即从学的角度来推进。从现实角度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十多年来新课改一直强调的,但现在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以后,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在哪里? 答案
  正因为如此,教学改革和研究更应该从应然的角度来展开,即从学的角度来推进。从现实角度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十多年来新课改一直强调的,但现在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以后,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在哪里? 答案是教与学关系的根本性调整。从总体上来说,目前课堂教学还没有普遍地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我们所期待的那种新型的课堂还没有普遍地建立起来,根本问题就在于———还没有有效地调整好教与学的关系,课堂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6] 为了实现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真正地建立起新型的课堂,我们认为,第一,要把学习的权力和责任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这是当代学习范式重建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教学改革深化发展的支点与标志。实际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 年发表的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的论著《学会生存》中就明确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与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7] 这是因为,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没有学生自我参与的教育,只是一种外在的灌输。任何成功的教育必定同时是儿童的一种自我教育,学校教育的终极使命也是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有效的教学一定是有效的学习,教为了学,学习是教学的出发点、归宿、核心,这是教学的“本义”和“真义”,是教学有效的真谛。为此,报告明确指出:“教学过程的变化是:学习过程现在正趋向于代替教学过程”。[8] 总之,凸显学的地位和作用是当前世界教学改革的共同走向。第二,要致力于建立让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的教学文化和教学方式。学生的发展潜能是巨大的,教学不是往学生头脑填塞知识,而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创造潜能。我们要致力于建设一种新型的课堂文化,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让学生的安全得到充分的保障,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展开,让学生的自信得到充分的培养。正如高文教授所描述的:“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一场‘学习的革命’,我们将彻底改革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与学习方式,创造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造性、相信并注重开发人的潜力、便于人与人交际与合作的崭新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模式。”[9] 第三,要致力于构建以学为主线、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体系和结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学生文本阅读和个人解读的全过程;学生观察、操作的全过程;学生问题生成、提出、解决的全过程;学生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由表及里、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的认知特别是思维发展的全过程,应该成为贯穿课堂的主线和明线。教师的教学及其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习及其活动作为线索。“教学活动的实质性线路正是学生的学习发生与展开的线路”。[10] 钟启泉教授也强调指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中心展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教法的选择、班级的集体交互作用等,所有的构成要素都应当为形成学生的自主活动而加以统整,都必须服从于学生自主活动的组织。[11]以学为主线的课堂也被称为学习中心课堂。所谓学习中心课堂,“是指以学生学习活动作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中心或本体的课堂。相比于讲授中心课堂,在学习中心课堂中,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要尽可能让学生能动、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状态,并让学生能动、独立(自主)的学习占据主要的教学时空。教师的作用以激发、引导学生能动、独立的学习为最高追求和根本目的。”[12]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将学生个体学习(自学)、小组学习(互学)、全班学习(共学)等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结合使用,打破了传统教学以全班集体教学为唯一组织形式的格局。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是学生在学习、真学习、会学习、乐学习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积极的、主动的、快乐的、个性的、多样的、丰富的,而且是完整的、有结构的、系统的,它真正实现了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让学”的理念和大教学论专家夸美纽斯的“使教员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的目标。[13]
  二从教学实质(目的)上讲,教学是基于知识通过知识的学习而提升人的能力和素养的一种教育活动,知识是学校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一个“阿基米德点”,教学活动离不开知识,教学活动对知识具有绝对的依赖性,没有了知识,教学活动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无法在真空中产生也无法脱离知识而单独存在。总之,教学的产生和维持,人的成长和发展,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养料。但是,教学决不能止于知识,人的发展更不限于掌握知识,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人的发展的核心内涵是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也即,教学是基于知识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提升人的能力和素养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十分重要的问题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素养的形成和提升究竟是什么关系? 对此,我们总的看法是,从客观上讲,知识内含能力和素养的要素:
  首先,知识具有其能力(育智)价值。我们知道,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这种反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是通过众多头脑的长期的、反复的、曲折的、深入的思维,并且最后是通过人类的一些最杰出头脑的悉心研究和思维才产生出来的。任何知识(真理)不仅反映着事物的客观规律,而且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它不仅是外部现实及客观规律的反映,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知识中凝聚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智慧,积淀了生产者在劳动过程中的才华、能力和追求,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新事物的方式亦浓缩其中。”[14]
  其次,知识具有其素养(育德)价值。知识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且具有丰富的道德因素,体现着人类的道德理想和精神品质。就知识的素养(育德)价值而言,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这一命题最为经典。在他看来,知识与道德是统一的,人的一切品德,包括勇敢、公正、正义、慎私、友谊等,如果没有真知识,都可能是恶的。他主张用知识去照料人的心魄、改善人的灵魂,强调通过知识去除人生的愚昧与遮蔽,达成善的品性和高贵的精神。不仅苏格拉底,历史上的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柯尔柏格等教育家都或明或暗地认同这种观点,并都分别作过相关论述。有研究者指出,“在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中,道德认知的提升对道德过程的良性推动具有关键意义。道德认知规导道德情感,没有理性的规导,情感的发展会步入盲目之境;道德认知是道德意志实现的基础,有没有形成自觉的道德意识,是判断个体的行为是否成为真正的道德行为的重要依据之一”。[15] 总之,道德是人的一种社会规定性,知识是德育的必要条件,知识教育对于道德意识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任何时候,正确的逻辑推理和高水平的思维能力与合理的行为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不仅如此,人们探索真理的艰难过程、科学精神以及勤奋刻苦的意志品质等都会在知识中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记。知识包含着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崇尚、尊重、热爱、追求真理、热爱生活、追求人生幸福美满的道德情感,通过知识的学习、掌握,自然可以提高人的精神文化修养,净化人的心灵,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趣味。总之,“知识的精神化育价值表现在知识不仅是人类认识活动的结晶,而且是人类道德理想、精神品质的体现,人类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尊重事实、依据事实、反映事实、敢于冲破教条的束缚、批判谬误、破除迷信的科学精神,为人类自由和解放、为维护真理而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谦虚诚实的品格以及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团队精神,对于知识的学习者来说具有深刻的、能够触及心灵的精神化育作用”。[16] 一句话,知识能够充实人生、克服无知和偏见、完善道德人格,而无知必然造成精神的空虚、思想的偏见和人格的堕落。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