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浅谈陕北窑洞文化

时间:2014-08-04 14:04 点击:
摘 要:本文就陕北黄土高原地的窑洞民居,通过实地考察,真实的体验到陕北窑洞文化的人文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魅力,论述了陕北窑洞这一建筑形态形成的历史原因,介绍了它所具有的特点,并详细阐述了它的现状和保护,并提出了加快陕北民居旅游的几点建议。 关

  摘 要:本文就陕北黄土高原地的窑洞民居,通过实地考察,真实的体验到陕北窑洞文化的人文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魅力,论述了陕北窑洞这一建筑形态形成的历史原因,介绍了它所具有的特点,并详细阐述了它的现状和保护,并提出了加快陕北民居旅游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陕北;窑洞;文化;旅游

  窑洞民居是人类社会现存的几大类土建筑中仍处于活性状态并且在继续发展的一类民居。在陕北,窑洞则像满天繁星散落在这片黄土地的沟梁峁壑之间,在这片土地上保存有中国目前最丰富、最典型的窑洞建筑,因此陕北的窑洞有黄河流域民居艺术的瑰宝之说。所以,我们相信对其研究必将推动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

  一、陕北民居建筑的历史和特点

  (一)陕北窑洞建筑的历史形成

  中国社会的历史是从远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的发现开始的,远古社会的人类的居住形式是巢居与穴居,距今约数十万年。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便开始出现了一些窑洞式建筑族落,而我们今天居住的窑洞就是由远古人类居住的穴居发展而来的,已成为世界最古老的建筑之一。窑洞主要分布于山西、陕甘宁一带,陕北就在其中。陕北窑洞位于黄河中游,指黄土高原丘陵的沟壑区的延安榆林地区,大到城镇小到乡村,时至今日,人们最主要的居住形式仍是窑洞。陕北窑洞在早期都是黄土构造,延续数千年,被数代居住使用,至今它的形制也没有大的变动。

  从几千年前到现在人们为什么一直钟情于窑洞这种居所呢?原因有三点:其一,是缘于这里的地貌环境,陕北属黄土高原,黄土层达数千丈之厚,经雨水侵蚀,呈"千沟万壑"之状,再加上这个地区树木稀蔬,干旱少雨,这里的居民便因地制宜,顺着山体,开挖窑洞作为他们的居住场所;其二,历史上陕北是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地方,烽火连天,百姓避难迁徙是有之事,因此大多数人家不会建设豪宅大院,只掘三丈土窑,便可安家立舍,若战乱一起,便弃之而去。而且土窑洞优点之多,如成本低廉、挖掘简便、省力省工、冬暖夏凉等;最后,如果盖木屋,乔木则是黄土高原地区缺乏的,盖瓦屋也是困难重重,因而选择窑居是最合适的,基于上述原因,在陕北窑洞才能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

  (二)陕北窑洞建筑的特点

  从形状上看,陕北窑洞几乎都是以"拱顶"的形式存在的。据建筑师讲,"直立不塌落"是黄土固有的性质,因此陕北窑洞在依山而建的同时,以"拱顶"的形式存在,这样既可以保证窑洞本身的稳固性,同时又因其土层厚实,又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在寒冷干爆的榆林,人们把窑洞喻为"天然空调",居住其中冬暖夏凉,十分舒适,"神仙洞"的美称也因此而得。

  因受地貌特征、自然环境、和地方风俗影响,所以这些窑洞也呈现出形式纷繁,千姿百态的特征。但从建筑材料和结构上可分为石窑、砖窑、土窑、接口窑等主要类型,从建筑布局上可分为靠山式和沿沟式;城市里一般以石、砖窑居多,而农村则多是土窑或石料接口土窑。

  陕北窑洞典型代表便是靠山窑。最有代表性的数米脂县姜氏庄园。庄园主人是是陕北地区最大的财主,名叫姜耀祖,他于清光绪年间投巨资历时16年亲自监修,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城堡式窑洞庄园。整个庄园背靠群山,面迎绿水,依山就势,雄浑奇特,占地40余亩,庄园由四部分组成,分为下院、中院、上院和寨墙等。

  米脂县杨家沟马氏庄园是陕北窑洞另一杰出代表。最初由生活在清康乾盛的四世祖马云风发起修建,当时以建砌口土窑为主。七世祖马嘉乐进时期直至清末,马家建筑形式主要是陕北地区最高等级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倒座厅房"窑洞四合院。代表马氏庄园造最高水平的是马家新院。新院落体现了陕北窑洞建筑文化和西方建筑风格的巧妙融合,既体现出陕北窑洞建筑之宏伟,又反映了西方建筑之典雅。

  二、陕北窑洞建筑的现状及保护

  (一)陕北窑洞建筑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从长远看,陕北窑洞建筑现状堪忧。加上旧式窑洞确实在很多方面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如传统窑洞室内通风不畅、采光差、塌顶、渗水、潮湿、卫生条件不好、抗震性能差等原因,窑居环境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所以新一代的农民在生活水平提高后,大多弃窑建房。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新修窑洞数量越来越少,窑洞住宅正在形成逐步减少、逐步消亡之势。就各县建成的个别新农村示范点来看也大都是平房或楼板房居多。 窑居的存在受到很大的威胁,出现了日益退出人们视线的危机。窑洞何去何从?新农村怎么建?窑洞建筑民居能否在陕北新农村住宅建设中重回主导地位?这些都是我们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二)陕北窑洞建筑的保护

  保护窑洞,最关键的是人们树立保护文化的意识。人的观念必须回归到对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同样尊重、和谐共处的状态。这种意识只有深深扎在人们的头脑里,才不会走极端;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即使不破坏窑洞还会破坏别的东西。正因如此,那么就必须想各种办法让陕北人民对自己的窑洞有更深一层的认识,让外界更加喜爱"农家小院"以及纯朴、勤劳的陕北人民。窑洞建筑的整体保护既可以更好的延续和诠释窑洞文化,也能使人们在历史的认识中激起使用和保护这种古老建筑传统的兴趣。

  窑洞保护发展仅单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一方面,要是对历史遗址,以及陕北窑洞群及周围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制定环境工程政策,坚持封山绿化、退耕还林,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的研究和投资,做好这些工作将对保护发展窑洞有重要意义。

  三、加快陕北民居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革命先辈们历经了艰辛的岁月在陕北这块宝地上创造了丰功伟绩,所以弘扬陕北红色革命精神,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保护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有利于带动革命老区经济协调社会发展,在开发陕北红色旅游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区域优势,形成自己的地方特色,而窑洞就是这种特色的重要载体。使窑洞文化在发扬光大的同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保护性原则,作为五大传统民居建筑之一,陕北窑洞民居的保护十分重要,民居的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从积极的保护观念出发,以旅游开发来促进保护,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机制。

  参与性原则,要变传统民居为受大众欢迎的旅游产品,要尽量开发参与性的项目。比如通过设立具有农村生活特点的各种休闲项目,如土法纺线、织布、做皮影、剪纸、放羊、割草、玩斗鸡等活动,把司空见惯的农村生活艺术化,吸引更多人到农村体验生活,做农活,住窑洞,放松心情。根据季节特点,吸引城里人在田间地头摘苹果、摘葡萄、采槐花、踏绿景、赏秋光、读冬雪,让他们花费居家度日的钱,享受原汁原味的自然环境,在融入大自然的过程中,享受休闲的快乐,在土窑洞的泥香中体验原始生活的质朴和恬静。

  特色性原则,发挥陕北窑洞民居气势磅礴建筑群"唯我独尊"的资源优势,充分体现陕北地区的特色。比如,充分利用农家乐假日休闲旅游项目和人们返璞归真的怀旧情结,开发经营独具特色的窑洞宾馆。把具有浓郁黄土风情的窑洞文化和带有地域特色的小吃相结合,打造以窑洞文化为主题的休闲餐饮特色农家乐旅游项目,充分发挥旅游景点自然环境优美、植被覆盖率高、空气质量好的优势,住窑洞,睡火炕,吃农家饭,享受纯朴自然的乡情乡韵。

  文化性原则,陕北窑洞民居的旅游开发不能脱离文化这个主题,每项旅游产品的开发都要注重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挖掘。窑洞文化研究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内容是丰富的。所以我们应学好科学、用科学推动窑洞文化研究的发展。不再犯历史性的错误,也决不能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这一支优秀遗产在我们这一代消失。

  参考文献:

  [1]吴昊.陕北窑洞民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文琼.陕北的窑洞[J].地理风物,2012,(8).

  [3]郭冰庐.窑洞风俗文化[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4.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