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美国文学中的华人空间(2)

时间:2014-05-21 17:14 点击:
伍慧明这种以变化的、多面的眼光理性看待唐人街,试图理解唐人街背后隐含的意义,就是在构建一个第三空间的过程。在第三空间概念的关照下,文学空间既不是某个实际存在的现实空间,也不应仅仅是对现实空间的模仿、

  伍慧明这种以变化的、多面的眼光理性看待唐人街,试图理解唐人街背后隐含的意义,就是在构建一个“第三空间”的过程。在第三空间概念的关照下,文学空间既不是某个实际存在的现实空间,也不应仅仅是对现实空间的模仿、再现和表现。它是文学作品中各种社会关系的集合,文化是这一集合的焦点。这样一来,文学作品就不再是像镜子一样折射或者反映外部世界,它同时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不同方法,揭示了一个包含地理意义、地理经历和地理知识的广泛领域。唐人街在第二代移民作家的笔下就成了一个人们认识美国华人的领域,一个抽象出来的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交融的“第三空间”。

  这样定位唐人街与后殖民语境中的“第三空间”概念不谋而合。根据霍米·巴巴的说法,“‘第三空间’就是一个被书写出来的模糊、混杂的地带。‘第三空间’并非是差异的或抗争性的立场位置的大结合,相反它既非这个也非那个(我者或他者),而是之外的某物。虽然它是无意识且不确定的,人们也可以通过经历‘协商互相矛盾的对抗性事例’来构建‘第三空间’”(Bhabha,34)。这种把唐人街抽象化的倾向实际上也解释了新一代华裔移民逃离唐人街的现象。

  汤亭亭的《女勇士》中再现的唐人街是“一个群鬼环绕的世界”,生活在唐人街的新一代不仅要承受“洋鬼子”的鄙视,而且要遭受父母们强加于身的“中国禁忌”(蒲若西,56)。这种把唐人街抽象化的心理正表现了新一代华裔移民对唐人街空间本身情感的弱化。相反,他们强化的是唐人街背后的中国文化和华裔的历史,也是唐人街在面临美国主流社会冲击时的矛盾和妥协。他们不再直接发表对唐人街的态度,他们只是通过文字和想象构建新的唐人街。诚然,第二代华裔作家不像早期华裔作家那样大都在中国生活过,他们对于中国的了解往往是根据父母讲述、历史资料以及西方媒体的报道,所以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呈现难免会有失偏颇。但是,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解读中国文化,并把各自对遥远的中国的想象变成文学,为世界人民了解华裔的心理提供了绝好的素材,为无数历史文化文学研究者建构了一个属于认识美国华裔的“第三空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处于美国背景中的华人空间——唐人街空间本身是历史的变化发展的,它在华裔作品中也以不同方式存在,作家对唐人街的情感经历的曲折变化也在作品中一一呈现。新一代移民作家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则更加理性,他们对唐人街的认识不再随美国主流社会的导向而转,对美国文化也不是盲目崇拜,伍慧明和汤亭亭就是这一类作家的代表。随着唐人街被同化的历史,她们不再热衷描写那些现代化的美国元素,而是从民族历史根源的高度,试图构建一个属于认识美国华人的唐人街,一个超脱于地理意义的“第三空间”。

  参考文献

  [1]Bhabha,HomiK.TheLocationofCulture.LondonandNew

  York:Routledge,1994.

  [2]Soja,EdwardW.Thirdspace:JourneystoLosAngelesand

  OtherReal-and-ImaginedPlaces,Oxford:Blackwell,1996.

  [3]陆扬.空间理论与文学空间[J].外国文学研究,2004(4).

  [4]麦礼谦.《华人》载斯蒂芬·森斯罗姆编辑的《哈佛美国族

  裔百科全书》[M].纽约:哈佛大学出版社,1980.

  [5]蒲若西.华裔美国小说中的“唐人街”叙事[J].深圳大学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6]尹晓煌.美国华裔文学史[M].徐颖果,主译.天津:南开大学

  出版社,2006.

  [7]王哲,郑岩芳.主体身份与空间意义的协商——读《骨》中

  对唐人街的三次穿越[J].小说评论,2011(5).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