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试论译者的“隐形”和主体性(2)

时间:2014-05-21 17:15 点击:
许均和屠国元等都注意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在译者进行翻译的同时,他需要考虑到的读者等的可接受性都应该服从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自身的主体性。当然,译者也不能只是为充分体现主体

  许均和屠国元等都注意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在译者进行翻译的同时,他需要考虑到的读者等的可接受性都应该服从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自身的主体性。当然,译者也不能只是为充分体现主体性而不遵守一定的翻译规范,在进行翻译创作的同时,有时也需要顾及一定的社会性,毕竟翻译也是为了要有一定的目的语接受者。所以,笔者认为,译者主体性一方面主要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拥有的主观能动性,包括翻译文本、翻译策略等的选择,另一方面主要是体现在读者群对译者所作出贡献的认可,在欣赏译本的同时,要看到译者所付出的努力。

  (二)体现译者主体性的两个相关理论

  1.霍尔兹·曼塔利(JustaHolz-Manttari)的“翻译行为理论”

  霍尔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把翻译看做是由目的所驱动、以结果为中心的交际活动,这个理论关注翻译的过程,把翻译过程看做是涉及文化转换的“信息传递综合体”:翻译并不是简单地翻译词、句或是文本,而是引导潜在的合作,跨越文化障碍,促进功能性的交际。他还指出语际翻译是原语文本出发的一种翻译行为,是一个交际的过程,牵涉一系列的角色和参与者。翻译行为十分注重为接受者提供一个功能性的交际文本。这就意味着目的语文本的形式和文本应该取决于该形式和文本在目的语文化中是否“功能上合适”,而不单是复制原文本的各种特征;而什么是“功能上合适”,应该由译者定夺,因为他在翻译行为方面是专家,他的角色就是要确保文化转换顺利进行。霍尔兹·曼塔利的研究把翻译置于社会文化的背景下考察,包括译者和翻译发起人之间的互相作用,这充分体现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

  2.汉斯·J·维米尔(HansJ.Vermeer)的目的论

  在维米尔和赖斯合著的《通用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中提出了目的论。目的论关注的是原文为基础的翻译行为,这一行为需要经过协商及实行,并兼备目的和结果。目的论首要关注的是译作的目的,这个目的决定了译者需要采用何种翻译方法和策略,才能产生功能上可满足需要的结果,这项结果就是译文。因此,在目的论中,为什么要翻译原文,以及目的文本的功能是什么,是译者必须要知道的。该理论的基本“规则”有:(1)译文由其目的决定;(2)译文在目的语文化和语言中传达信息,该信息与原文化和语言中传达的信息有关;(3)译文必须内部连贯;(4)译文必须与原文连贯。

  规则(2)将原文和译文与它们在各自语言和文化语境中的功能联系起来;译者再一次成为跨文化传播和译文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参加者。目的论的一个重要优点在于,该理论允许同一原文根据不同的译文的目的和译者接受的翻译委托,而译成不同的译文。它贬低了原文的地位,更加注重译文的目的性,也更加强调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

  总之,译者主体性研究在翻译研究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读者要充分认识到译者的主体性,能更好地去理解译文;译者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性,能在翻译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处理好原文和译文的关系,创造出更可接受的译文。

  参考文献

  [1]胡显耀.现代汉语语料库翻译研究[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8.

  [2]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李德凤,等,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许均.“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

  (1):6-11.

  [4]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

  2003(6):8-14.

  [5]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

  司,2012.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