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2)

时间:2014-05-21 17:03 点击:
四、曹操的善 虽然作者罗贯中在曹操身上安排了许多杀人不眨眼的情节,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曹操在杀人如麻的同时,也具有善的一面。 (一)爱惜良臣 曹操思贤若渴,惜才爱才,对其谋臣武将真诚相待。宛城之战时,

  四、曹操的“善”

  虽然作者罗贯中在曹操身上安排了许多杀人不眨眼的情节,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曹操在杀人如麻的同时,也具有“善”的一面。

  (一)爱惜良臣

  曹操思贤若渴,惜才爱才,对其谋臣武将真诚相待。宛城之战时,典韦为救曹操壮烈而死,曹操后在哭祭典韦的时候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1]148失去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都没有失去典韦深痛,可见,曹操是多么的惜才。

  而最能表现曹操思贤若渴、爱惜人才的,要数他对待关羽了。对于关羽,曹操是仰其忠义,爱其神武;动之以情,结之以恩;雅意殷勤,煞费苦心。曹操曾企图以美女、金帛、锦袍、赤兔马收买其心,但是并没有感化关羽。当得知关羽封金挂印,千里寻兄时,他知道难以阻留,当时程昱劝曹操“追而杀之,以绝后患”,[1]232但曹操深有感触地说:“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1]232不仅不杀关羽,反而赠金赐袍,亲自送行。关羽一路受阻,过闯五关斩六将,曹操不仅不恼,反而遍行公文,命诸关放行。因为思贤才会千方百计地感化关羽,因为惜才爱才,才会成全关羽寻兄。

  (二)爱民之心

  《三国演义》中有不少情节体现了曹操体恤百姓。

  在征张绣时,他使人遍谕村民和各处官吏,“吾奉天子明昭,招降讨逆,与民除害。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作践者,并皆斩首;擅自掳掠人财物者,并皆诛戮”;[1]155在征袁术时,曹操号令三军“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之罪”为的是不忍让百姓的粮食和财物被军队践踏和掠夺。当自己的马惊窜入麦田,践踏麦苗时,曹操“割发代首”,以严军令,最后是“万军悚然,沿道之民,秋毫不犯”。[1]156

  “曹操仓亭破本初”之后,令人探得冀州虚实,众皆劝曹操急攻取之。曹操却说:“现今禾稼在田,恐废民业,姑待秋成后取之未晚。”[1]273为民食而放弃唾手可得的冀州,这正是曹操体贴民情之处。

  官渡之战后曹操定冀州,下令免征冀州百姓的租赋,以稍偿战争给冀州人民的损失。

  所有这一切,都表现出了曹操的民本思想,体贴民情、知民之苦。

  (三)胸怀宽广,不计前嫌

  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从袁绍的“图书”中搜出许多“许都及军中诸人”与袁绍暗通的书信,有人主张“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1]268曹操不许,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1]268命尽焚烧书信,不再追究,表现出了曹操的大度,不计前嫌。

  陈琳曾为袁绍草讨曹操的檄文,不但细数曹操的“罪恶”,而且辱及曹操的祖、父,并且极其丑诋。但后来陈琳被曹操俘获后,左右都劝曹操杀了陈琳,曹操却怜其才而赦之,并命为从事。张绣曾追得曹操走投无路,并杀死其长子、侄儿及爱将典韦,但后来张绣来降时,曹操执其手曰:“有小过失,勿记于心。”[1]202简简单单的八个字,让惴惴不安的张绣顿时如释重负。刘备曾两次落到他的手里,他也没有听人劝告加以杀害,理由是“不可杀一人以失天下人之心”,“除一人之患,阻四海之望”,[1]145不为也。这些都表现出了曹操有度量,而且“不念旧恶”。

  (四)富于人情味

  曾经有恩于曹操的陈宫被曹兵所擒时,曹操对他是有所留恋的,无奈陈宫一心想就义,曹操是起身哭着送陈宫行刑的。在陈宫死后,曹操将他加以厚葬,并厚养他的老母妻子。

  曹操临死之时,令近侍取平日所藏名香,分赐诸侍妾,并嘱咐她们“勤习女工,多造丝履”,[1]666以维持日后的生计,表现出了一个将亡之人对身边亲人的无限留恋与牵挂之情,表现了曹操也有儿女情长。

  五、雄才大略

  曹操驾驭群英,统帅雄师,纵横天下,扫灭群雄,统一北方,并为其子代汉称帝、天下统一于晋奠定了基础。这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才智和谋略。诸葛亮评价说:“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1]328“曹操足智多谋,其用兵也仿佛孙、吴”。曹操的确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雄才大略的智者,他具有政治家的眼光、军事家的韬略、谋略家的决断。

  曹操是个有远见的政治家,这集中表现在“诛宦讨卓”的宫廷政治斗争中。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大将军何进欲尽诛宦官,夺取政权。曹操谏曰:“宦官之势,起于冲、质之时,朝廷滋漫极广,安能尽诛?倘事不密,必有灭族之祸。请详察之。”[1]18曹操的见解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宦官由来已久,其势甚盛,爪牙遍布朝廷,且头领常有帝侧,诛时易误认为弑君;其耳目又多,诛易泄机密,随时都有灭族之祸,自然应慎之又慎。然而曹操的正确意见却被何进叱为“汝小辈安知朝廷大事”[1]18而否定。灵帝死后,又要诛宦官,曹操主张:“今日之计,先宜正君位,然后图贼。”[1]18这再一次表现出曹操顾全大局、争取主动的远见卓识。因为只有先正君位,才有号召力和凝聚力,才能名正言顺地讨贼,应该说这是颇富政治斗争经验的见解;但由于何进的昏聩和刚愎自用,曹操的建议仍未被采纳,以致宦官之祸不仅未除,反而愈演愈烈。后来满朝官员商讨如何诛灭宦官时,袁绍主张“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1]20曹操则主张“若欲治罪,当除元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泄露,我料其必败也”。[1]22曹、袁主张,正误分明,而昏庸的何进却不纳曹操忠言,而采纳了袁绍的“倒持干戈,授人以柄”的错误策略,特别是在宦官要谋杀何进的危急关头,他仍不听曹操的“先召十常待出,然后可入”的良策而贸然入宫,结果不出曹操所料,何进立遭杀身之祸,可见其智愚不可共谋。

  小说中最能表现曹操“机智”的是在“谋董贼孟德献刀”一回中,曹操为了刺杀董卓,勇敢地只身闯入相府,直至董卓睡觉的床边“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在关键的一刹那,曹操利用“恰待要刺”[1]36这个持刀的动作立即跪下说:“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1]36董卓当时全然被蒙骗,收下了宝刀。曹操凭借他的机智果断,从而在当时化险为夷。

  作为一位有谋略的军事家,曹操在指挥打仗时,常常不是以“力胜”,而是以“智取”,“兵不厌诈”在曹操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濮阳之战,由于他轻视吕布有勇无谋,中了陈宫的计,烧须伤臂,几乎丧命,但他马上又以“诈死治丧”欺骗敌人,把吕布打得一败涂地;潼关之战,开始虽有弃袍割须、避箭夺船的狼狈,却终因巧施离间计和调度有方,使马超、韩遂火拼,大胜西凉兵马。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