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时间:2014-05-21 17:03 点击:
摘要: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其形象是生动的、复杂的,他既是一个集忠、奸、善、恶于一身的绝代奸雄,又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的杰出政治家、谋略家和军事家。本文从奸、雄两个方面论述了曹操形象的复杂性及其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三国

  摘要: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其形象是生动的、复杂的,他既是一个集“忠”、“奸”、“善”、“恶”于一身的绝代奸雄,又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的杰出政治家、谋略家和军事家。本文从“奸”、“雄”两个方面论述了曹操形象的复杂性及其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形象复杂性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艺术典型。从曹操第一次在小说中出场时,作者便通过许劭的口品评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给读者留下了概括的、深刻的印象。其形象是生动的、复杂的,他既是一个集“忠”、“奸”、“善”、“恶”于一身的绝代奸雄,又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的杰出政治家、谋略家和军事家。

  一、能臣之心

  许劭认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处在治世就是能臣,处在乱世就是奸雄;第二种解释是你治理天下就是能臣,扰乱天下就是奸雄。那么曹操到底是做能臣还是做奸雄呢?其实曹操原本是想做能臣的。在汉王朝分崩离析的转型关头,他最初的信念是复兴汉室,充当力挽狂澜、安国定邦、忠于汉室的能臣,企望青史留名,为万人敬仰,所以他有任北部尉时,“不避豪贵”,棒责蹇硕之叔的治绩;有平黄巾起义的冲锋陷阵;有十常侍专权时,提出先正君位,然后图贼,忠义凛然,顺乎民意;有单身行刺董卓的智勇;有讨伐董卓的首举义旗,目的都在匡扶汉室。而最能表现他忠于汉室的,便是为国除贼,刺杀董卓与组织联军,讨伐董卓两个壮举。

  小说描写灭黄巾起义以后,董卓专权,诛杀后妃,鸩酒灌杀少帝,篡逆之心昭然,朝廷百官慑于淫威,无计可施,皆哭无休,唯曹操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1]35当即表示:“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1]35并冒着斧钺危险,单身行刺董卓。虽然行刺失败,曹操讨贼之意弥坚,逃归陈留,即举义旗,作檄文,招募兵勇,誓讨董卓。在他亲笔草书的檄文中,声讨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廷,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1]40声明自己兴师讨伐是“扶持王室,拯救黎民”,[1]40替天行道,“共泄公愤”。[1]40为此,他没有计较个人得失,推举家族号称“四世三公”的袁绍为讨董联军的盟主,但袁绍庸才无谋,明哲保身,不求进取,当董卓弃洛阳而去,“正可乘势追袭”,“一战而天下定”[1]51的时候,袁绍对曹操的建议置之不理,各路诸侯都各怀私心,相互观望,按兵不动。曹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星夜孤军追赶董卓,结果中箭、被擒,死里逃生,大败而回。由此可见,曹操以治国安邦、扶持汉室为己任时,是一名“能臣”,不仅未见丝毫篡逆之心,而且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忠直感人、谋略超人、胆量过人的汉朝忠臣。

  二、狡猾奸诈

  “奸”是曹操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在书中通过一系列事实,从各方面出色地塑造了曹操的“奸雄”形象。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描写他幼时对长辈的欺瞒。小说描写曹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且常游荡无度,他的叔父见了就告诉曹操的父亲,因此曹操常受到父亲的指责。为了使父亲不相信叔父的话,有一次他在碰上叔父时假装中风,叔父急忙告诉他的父亲,曹父赶过来却见他安然无恙,他乘机诋毁叔父,取得了父亲的信任。他闻过不但不改,还起嫌恶之心,耍手段,蒙骗长辈,由此可见曹操从小便奸猾。

  而最能表现曹操奸诈的是在官渡之战时,当时曹操军粮已尽,情况万分危急。袁绍的谋士夜晚来投奔他。他先是“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1]63接着是“先拜于地”,说:“公乃操故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1]263语言和动作显得非常诚恳热情,无非是想从许攸口中套出袁绍的军事秘密。可是,当许攸真想献计帮助他,问到他关于军粮的实际情况时,他却一再说假话,表现得十分狡狯。他说:“可支一年。”[1]263又说:“有半年耳。”[1]263又说:“实可支三月耳。”[1]264最后好像真是说了实话,“附耳低言”说:“军中止有此月之粮。”[1]264装得极其诚恳。直到许攸拿出了被袁绍军截获的曹操亲笔告急信时,他才不得不承认,事实是“粮已尽矣”。[1]264难怪许攸会感叹:“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1]264这一段描写,充分地揭露了曹操口是心非、狡猾奸诈的本性。

  三、凶暴狠毒

  曹操有一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他的处世哲学,也是他的恶的核心——极端利己主义——又是他的种种恶行的根源。小说写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情节,就是他的这种处世哲学最集中的表现。曹操谋刺董卓失败,在被追捕中逃到了吕伯奢家。吕伯奢冒着藏匿逃犯、罪诛三族的危险,杀猪沽酒,盛情款待,而曹操仅以闻“磨刀之声”和“缚而杀之”之语,竟疑心图己,杀其全家,尤其在明知误杀之后,为了自己的安全,又杀死了对他情深义重的吕伯奢,其凶残不义,令人发指。

  小说中还多次描写曹操滥杀无辜的情节。比如他为报父仇,竟“悉起大军,洗荡徐州”,[1]86下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1]86果然,“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1]87实行血腥的屠城政策。曹操不仅公开滥杀,而且还“醉中”杀人(刘馥)、“梦中”杀人、“借刀”杀人(祢衡、许攸),因疑心图己而害死了神医华佗。

  曹操在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时,很善于使用嫁祸于人的卑劣手段来达到损人利己的目的,杀管粮官王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小说描写曹操在寿春与袁术作战时,因为兵多,“日费粮食浩大”,且“相拒月余,粮食将尽”,[1]154他命令管粮官王垕用小斛发粮“权且救一时之急”。[1]154当王垕按他的指示去做了之后,曹操发现兵士“无不嗟怨,皆言丞相欺众”,[1]154这时曹操却把王垕找来提出要借他的人头,并说:“不杀汝,军必变矣。”[1]154然后不容分说就把王垕推出斩首,以“盗窃官粮”的罪名“悬头高竿”示众。

  曹操对政敌和异己力量采取的是极其残酷的镇压。对要毒害自己的吉平断指、割舌,死后还分其尸。更为残忍的是因“衣带诏”之事,将“董承等五人,并其全家老小,押送各门处斩。死者共七百余人”。[1]212为斩尽杀绝不留后患,就连怀孕五个月的董妃也不放过。因伏后、伏完欲害曹操事发,曹操将伏后“乱棒打死”,“将伏后所生二子,皆酖杀之。当晚将伏完、穆顺等宗族二百余口,皆斩于市”。[1]571其凶残、狠毒的面目暴露无遗。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