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主体之死”富有辩证的意涵,它的真实本意不是从根本上否定人的主体本身,而是以消解旧的主体的方式来张扬新的主体。毕尔格曾经在谈到主体之死这一问题时指出,主体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核心范畴,“谈论主体的死亡,表达出的很可能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交替时期的意识”B28。沃特斯在谈及同样的问题时也特别强调,“关于‘主体的死亡’的传闻具有很大的夸张性。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也确实应该认识到20世纪中后期一些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反人类主义这一概念的积极的一面。击倒笛卡尔的高贵的主体,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引发一种新的主观性作用,它不能被理解为客体的支配者,而必须被理解为某种与客体互相作用的东西。”B29毕尔格和沃特斯的论述值得关注,因为他们不约而同地从主体之死的论断中看到了主体重建的某些迹象,而这些迹象有助于我们对后现代的“主体之死”作出全面而辩证的理解。 后现代思想家们对“主体之死”的宣告,意在对现代主体的理性主义和人类中心义倾向的批判和否定,它并不是对主体或主体性本身的毁灭。事实上,后现代思想家们在主体问题上采取了双重立场:他们一面批判理性、知识、法则控制的主体,一面又张扬被边缘化的充满幻想和激情的主体。对此,德国哲学家曼弗雷德·弗兰克有过一番很好的论述:“如果要说主体,那么应当说存在着两种主体,一种是‘真正的主体’,一种是‘虚假的主体’。真正的主体并不存在于意识哲学、认识论和自我心理学所试图寻找的地方,即不存在于反思的思辨游戏之中,因为,反思的主体已经是一种‘异化了的主体’……真正的主体,即本我或本能的欲望冲动或无意识,是戴着荆冠的受苦受难的基督,但同时,它又是真正意义上的叛逆者,在本质上是桀骜不驯的、颠复的、反秩序的。”B30这就是说,后现代主义者所要否定的只是虚假的、被理性意识异化了的主体,而不是真正具有感受、情感和欲望的主体。 因此,主体的死亡不等于情感的消亡。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意味着情感的复兴。但这并不是说情感与主体之间失去了联系,而是表明情感与主体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具体而言,它们之间已经由过去的情感-主体模式逐渐演变成了情感-非主体模式,即情感和文学情感已经从理性主体的操控下摆脱出来,而与非理性主体即纯粹的感性主体日益亲近。 注释: ①B27 [美]弗莱德·R·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万俊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第2页。 ②③⑥B28[德]彼得·毕尔格:《主体的退隐》,陈良梅、夏清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第4页,第2页,第4页。 ④[法]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506页。 ⑤[荷]佛克马、伯顿斯:《走向后现代主义》,王宁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7页。 ⑦B23[美]维克多·泰勒、查尔斯·温奎斯特:《后现代主义百科全书》,章燕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68页,第470页。 ⑧[法]德里达:《人的终结》,见尹树广编《后结构·生活世界·国家最新西方哲学原著译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0页。 ⑨B11B12B17B18B19B20B21[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明信批评理论文选》,陈清桥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47页,第445-446页,第447页,第447页,第449页,第438-439页,第449-450页,第433页。 B13[法]鲍德里亚:《身体,或符号的巨大坟墓》,见汪民安、陈永国编《后身体:文化、权力与生命政治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B14B15[法]鲍德里亚:《完美的罪行》,王为民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1页,第42页。 B16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M.H.艾布拉姆斯曾经对解构主义和读者反应批评有过一番精辟的分析。他认为,在形式主义的解构批评和所谓人文主义的读者批评中,写,已经变成了“写本身”,读,已经变成了“读本身”,而作为经验意义上的作者和读者则没有任何地位。他论述说,“在这些新的关于阅读的著作中,作者在写本身中消失,读者在读本身中消失,所写和所读的不是文学作品,而是文本,写作,书写。反过来,文本丧失了对人的存在和人的关怀富有意义地言说的资格,甚至其独特性也在失去,文本仅仅成为无所不包的文本性中的一段插话, 消失在爱德华·萨伊德所说的‘共有的语言性的海洋’中”。他特别强调,在读沦为“读本身”之后,阅读就成了一种无需读者现实经验参与的毕业论文格式“没有灵魂的阅读过程”,一种与文本自身的“非人性的遭遇”。在此情形中,读者已经名存而实亡。 B24[法]利奥塔:《呈现无法显示的东西崇高》,见朱立元、李钧主编《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11页。 B25B26[法]利奥塔:《非人:时间漫谈》,罗国祥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86-99页,第113页。 B29[美]林赛·沃特斯:《美学权威主义批判》,昂智慧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B30[德]曼弗雷德·弗兰克:《正在到来的上帝》,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后现代主义》,赵一凡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