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文学的源流》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较为系统地体现周作人文艺观的一部著作。对于文学的本质、文学的作用、文学的分类、新文学的起源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通观全书会发现周作人在某些地方存在前后矛盾或错误结论,可尽管如此,它的重要意义还是不能否认。 【关键词】周作人;新文学;言志派;载道派;文艺观 1932年3月至4月,周作人应沈兼士之约去辅仁大学学术讲演,《新文学的源流》就是先后八次的演讲经过整理后汇编而成的。周作人对自己在这本书中表现的观点来源有自己的解释:“这讲演里的主意大抵是我杜撰的”,“我的意见并非依据西洋某人的论文,或是遵照东洋某人的书本,演绎应用来的”,他的观念也不是从晚明公安派那来的,“这是从说书来的。他们说三国什么时候,必定先喝道:且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觉得这是一句很精的格言。我从这上边建设起我的议论来,说没有根基也是没有根基,若说是有,那也就很有根基的了”。 一 在周作人看来,“文学是用美妙的形式,将作者独特的思想和感情传达出来,使看的人能因而得到愉快的东西”,研究文学应该扩大范围,不能只关注其中的一部分,而要注意它的全体。文学是从宗教内部发生的,后来因为性质的不同分化了出来,走上了自己的发展道路。的文学“像一道弯曲的河流,从甲处流到乙处,又从乙处流到甲处,遇到一次抵抗,其方向即起一次转变”。分化出来的文学形成了不同的潮流,即言志派和载道派。“文学始终是这两种相反对的力量起伏着,过去如此,将来也总如此”,“这两种潮流的起伏,便造成了的文学史”。 为证明自己的观点,他追溯到晚周文学,那时候社会动乱,可文学却是自由的,是“最先的一次诗言志的潮流”;西汉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文学变成载道的;魏晋三国时期,文学又得到重新的解放;到了唐朝,社会统一,在周看来便没有较好的文学作品;五代宋初“诗言志”;元末明初文学复古,走入“载道”,及至公安派和竟陵派的出现,才又进入“言志一流”;桐城派是对公安派和竟陵派的反动,新文学运动是桐城派人物引起的。由此得出凡是王纲解纽的时代,都是“言志”派文学极盛的时代。关于新文学运动和明清文学的关系,他总结为“明末的文学是这次文学运动的来源,而清朝的文学则是这次文学运动的原因”。但关于载道文学周作人引用鲁迅的话说”凡是载道的文学都是遵命的文学”,都是应该反抗的。于是在周作人看来胡适的“八不主义”就是反抗的表现,是公安派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和“信腕信口,皆成律度”主张的复活。 二 纵观周作人的一生,虽然以个体为中心,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人道主义一直贯穿始终。20世纪初,鲁迅和周作人先后东渡日本求学,这时候正是戊戌变法失败后不久,知识分子由来已久的民族主义思想让他们积极寻求救国之道,希望通过学习他国的优秀经验找到挽救国家和民族的方法。周作人广泛接触一些弱小国家和民族的文学。1908年周作人先后发表了《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近时论文之失》和《哀弦篇》代表他这一时期文艺思想的论文。在《哀弦篇》中,周作人说“文学作为天下心事”,“多作愁叹之节,而激刺人情,感应尤疾”。总的来说,周作人这两篇文章“以质体和精神的相互关系为喻谈文学的重要性,其思维仍是传统直观式的”。
回国后的周作人不断思考的传统文学,发现其中很多方面都在阻碍人的健康发展,这使他努力探索想找出改变这一现实的办法。而五四就给了周作人契机,提出了以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和“人的文学”文艺观念。主张要尊重人,肯定人生的世俗性和合理性,人的灵与肉的追求都应该得到满足,反对割裂灵肉的非人生活和阻碍人完全发展的一切因素。由于适应当时的思想革命需要,周作人这时期的文艺观得到认可并推动新文学的发展。文学必须做出让步,牺牲其审美特质为现实环境服务。20年代到30年代,注重文学表现自己,“超越社会责任感,决心经营自己的文艺园地”是周作人的文艺观。这充分强调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感表现的重要性,但“文学自我表现,作为文学的本体论,它过于注重自我情感的自在状态,把再现派文艺摈与真正的艺术之外”有着单一片面的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