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论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伊甸之东》中的自然主义(2)

时间:2014-07-09 13:53 点击:
社会环境的描写除了是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之外,更隐喻了故事中人物的命运。《伊甸之东》的故事历史背景横跨几十年,从美国内战开始到二战爆发结束。这段时间正是美国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时期,农耕文明必然过渡到工

  社会环境的描写除了是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之外,更隐喻了故事中人物的命运。《伊甸之东》的故事历史背景横跨几十年,从美国内战开始到二战爆发结束。这段时间正是美国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时期,农耕文明必然过渡到工业文明。代表传统农耕文明的亚当一直渴望寻找一片乐土建立自己的伊甸园,最终却因无法阻挡历史进步的脚步而以失败告终。这重悲剧性的结局既是故事的结局,又是作者构建“伊甸园”的田园式理想主义的破灭。他们都渴望到达希望之乡,寻求人性的纯朴和善良,可在农业文明必然向工业文明过度的时代背景下,这种田园式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正是《伊甸之东》的自然主义色彩。

  三、独具特色的自然主义

  斯坦贝克笔下的《伊甸之东》具有强烈而明显的浪漫主义成分和乐观主义基调,他的自然主义是糅合了浪漫主义成份和乐观主义基调的自然主义。小说中的浪漫主义不仅体现在故事人物的思想之中,更是作者意识形态的一种投射。两大家族中存在的浪漫主义思想给其命运带来了悲剧性的结局;他们的“伊甸园”之梦仅仅是他们各自的理想,与现实有太大差距。当现实与理想发生正面碰撞时,他们无法面对接受现实而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国学者苏索财在文章《约翰·斯坦贝克其人其作》中评价斯坦贝克的艺术风格时谈到:“斯坦贝克大部分小说属于现实主义的,但里面任有许多地方成功地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苏索才,1996:25)我国学者田俊武在总结斯坦贝克哲学思想时写道:“他(斯坦贝克)将目的论思想描述成一种心理投射,认为目的论者生活在由渴望、目标和梦幻组成的虚假世界里,他们的心理投射通过移植会遮掩并最终破坏现实。”(田俊武,2005:73)这是因为斯坦贝克的意识形态既有美国人性格中浪漫主义的影子,又受到海洋生物学家爱德华里茨基的目的论的影响,是一种别样的精神目的论。目的论者以理想的标准裁判并试图重造现实,而不是理解和接受现实。以上两大方面的因素共同左右他的创作和他对作品中人物的塑造。因此,《伊甸之东》中的浪漫主义因素表面看来似乎与其中的自然主义相冲突,但从以上两方面分析,二者最终是相一致的。

  与浪漫主义手法在《伊甸之东》中出现的不可避免性相似,乐观主义基调的形成也是必然的。斯坦贝克别样的精神目的论及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促使他试图通过在文学作品中树立各种意识促使读者认识人类在世界上的地位。斯坦贝克在认识领域里形成了一种发展观的人类生物理论。这种属于自然主义范畴的理论,恰恰体现了他文学作品中的悲观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在文学作品中大多体现在人类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上,这就使他的自然主义小说不再那么悲观绝望而带有一丝希望。正如《伊甸之东》中大多数人物的命运虽以悲剧结尾,但读者仍能感到一种积极的力量和希望蕴含其中,即人类选择善恶的自由。由此可见,《伊甸之东》中乐观主义基调与悲观主义情愫的结合是作者无意识的选择,是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创作思想的自然流露。

  四、结语

  虽然《伊甸之东》是斯坦贝克晚年向道德主题转型的代表作,具有典型的自然主义特征,但如浪漫主义手法的应用,以及乐观主义成分的呈现阻碍了读者对自然主义因素的把握,以致被认为该小说的“结构松散”、“内容和主题表达相矛盾”等。但是从自然主义的角度解析,这些矛盾将得到协调。无论是从文本内容还是从作者的创作风格分析,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成分都加强了该小说的自然主义色彩,并对比加强了其独特的自然主义文学特色。

  参考文献:

  [1][法]左拉.实验小说论[M].见朱雯.文学中的自然主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2]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94-96.

  [3]苏索才.斯坦贝克其人其作[J].外国文学(1),1996:22-26.

  [4]田俊武,申美玲.目的论与非目的论—简论斯坦贝克的哲学观和创作[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3),2005:72-74.

  [5]约翰·斯坦贝克著.王永年译.伊甸之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