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余华小说的底层叙事研究

时间:2014-06-30 14:59 点击:
摘 要:长期以来,关于余华的研究基本上围绕在其暴力、冷漠、血腥的创作风格和苦难主题的解读上。这种情况下,余华创作中关于底层叙述的部分和意义往往被忽略了或者往往被遮蔽在其他叙事主题中。其实隐藏在独特的冷漠叙述背后,是余华的创作一直关注生活在底

  摘 要:长期以来,关于余华的研究基本上围绕在其暴力、冷漠、血腥的创作风格和苦难主题的解读上。这种情况下,余华创作中关于底层叙述的部分和意义往往被忽略了或者往往被遮蔽在其他叙事主题中。其实隐藏在独特的冷漠叙述背后,是余华的创作一直关注生活在底层的民众。他的小说塑造了大量生动的底层人物形象,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代底层文学的写作。

  关键词:余华 底层人物 底层叙事 幽默哲学

  2006年以来,“底层写作”、“底层研究”成为时下批评的热点,大量有关底层批评的介入渐渐兴盛起来,大有形成新一轮文学思潮的趋势。其实,对“底层”的关注是自五四以来一以贯之的文学传统。不管是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批判、左翼文学对大众文学的热衷抑或是新时期文学中伤痕文学、寻根文学以及新写实主义作家们的对底层民众及其生活不遗余力的镜像式的观照,都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诚恳的社会人文关怀态度对长期生活在底层中的普通人群的生存境况和精神状态等各个方面进行书写。在对前人的创作成就予以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的基础上却不难发现,其中大多数的底层书写都是“作家站在启蒙者的立场上叙述底层的故事,塑造底层人的形象”。[1]在这种类似启蒙式的写作态度和立场的阅读体验中,叙事者有意无意地以一种精英意识“俯视”作品中的人物,对他们的苦难生活肆意渲染和放大。这种写作方式一定程度上拉远了叙事者与故事人物的叙述距离,违背了“内蕴的真实”这一文学创作的客观规律和文学主张。

  长期以来,作家余华以先锋的姿态蜚声文坛。批评人对余华的评论大多围绕在其迷宫式的写作风格上,很少有人对余华的底层书写进行关注。其实,余华在其漫长的写作生涯中始终对底层生活予以强烈的关注并创作了大量的真实可感的底层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当代的底层文学写作,为研究者研究这一命题做出了贡献。

  一、由冷到暖:余华底层叙述立场的转变

  在其早期创作中对故事人物的处理和把握,余华表现得有些许消极。他从不刻意强调或者承认人物在文本中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对他们在文本叙述中作用和功能的认识上,余华似乎更愿意将其作出符号化的阐释,人物在其笔下仅仅是含有某种象征意蕴的符码。《现实一种》中山岗、山峰兄弟莫名其妙相互间杀戮的情节使人很难按照传统解读故事的方式来进入文本,在余华的叙述引导中,读者在其深层结构中仿佛看到了无序社会中道德沦丧下人性之恶的隐喻符码,转而忽略了按照正常逻辑思维来对人物及其性格进行解构。

  到了余华创作后期,从《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余华不再漠视故事人物的声音,转而以一种温情的方式倾听故事人物的述说。从这段时期内,余华创作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底层人物形象——人性道路上越走越远的无赖父亲孙广才,一生过于漫长连自己都无法忍受的老人孙有元,默默承受“活着”的孤独的福贵,透支生命来维持生存的许三观,以及“死无葬身之地”的杨飞。这些人物形象各异,命运遭际也不同,显示出余华杰出的处理故事人物的才能。以时间为经,余华小说的底层叙述从“文革”前后开始直到当下生活。以空间为纬,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中国社会结构中从农村到城市等各个层面上被压抑的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从文本间性即互文性的角度来看,余华这段时期的全部作品可以当做记录新时期以来底层生存状态的百科全书来解读。

  从对余华前后时期作品的对比中不难发现,其前期的叙述文本的底色是冷色调,人物的出场和结束总给人一种冰凉刺骨的感觉,而后期作品虽不乏悲凉的基调,但在悲凉背后我们分明体会到一种深深的人性的温暖,在余华的苦难叙述中感受到作者对底层人物悲剧命运无边的体恤和悲悯。这种由冷到暖的底层叙述立场的转变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底层人物的关注和同情,同时显示出余华对生命尊严和价值意义的追问和思考,这是余华在底层写作中完成的一次自我超越。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