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4:老師からもらう小遣は月五百円にすぎなかった。 唐译本:老师每月充其量只给我五百元零花钱。 林译本:每月从老师手里领到的零用钱不过五百元。(译者注:指日元。) 陈译本:老师给的零花钱每月不过五百元。 原文5:大学予科へ進んで二年目、昭和二十三年の春休みのことである。 唐译本:这是进入大学预科的翌年,即1948年。 林译本:事情发生在进入大学预科的第二年,即昭和二十三年春假期间。(译者注:1948年。) 陈译本:这是进入大学预科第二年,即昭和二十三年春假的事。 如原文4所示,对原语中出现的单位名词,林译本采用的是保留原样并加以注释的方式,而其他译本则是将其转译成对应的中文度量衡。年号是日本传统的纪年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唐译本将原语中的年号纪年全部转为公元纪年,未能使读者接触到日本特有的年份表达方式。而陈译本虽然保留了原语的纪年方法,但没有对其进行补充说明,对不熟悉日本文化的读者来说,反而造成了疑惑。 《金阁寺》三个汉译本中的注释在数量和内容上的变化,反映了文学翻译风格趋向异化的发展潮流。也印证了文学译作中,注释内容由常识向知识、由一般信息向具有文化内涵的深度信息转变的发展趋势。 二、《金阁寺》汉译本中的文化缺省 文化缺省是指在同种文化背景下,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为提高交际效率,对双方共享的文化知识背景予以省略的现象。文化缺省在文学作品中存在提高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际效率,增加作品的美学效果等价值。但不属于该文化的接受者在遇到这样的缺省时常常会出现“意义真空”,因而译者在翻译中有必要对原文中的文化缺省进行补偿。 当译者未能有效预设读者立场,过高预计读者的异文化知识背景时,就会造成“意义真空”。例如: 原文6:懇望されて、僧籍に入り、辺鄙な岬の寺の住職になり、その地で妻をもらって、私という子を設けた。 唐译本:根据众人的恳切期望,父亲遁入空门,当了偏僻的海角寺庙的住持,在当地娶了妻子,生下了我。 林译本:由于他本人再三请求,得以入了僧籍,成为这偏僻岬角一座寺院的住持,在此娶妻生子,有了我这个儿子。 陈译本:在亲友们恳切期望下,父亲出家当和尚,到边远的地岬做了寺庙的住持,于当地成家立业,生下我这个儿子。 “遁入空门”和“出家”在中文里是避开尘世入佛门之意,这显然与“娶妻生子”、“成家立业”相矛盾。因此用“遁入空门”和“出家”来翻译“僧籍に入り”并不十分恰当。在日本,僧侣可以娶妻、食肉及蓄发,这与中国极为不同,如不加以注释,会给部分读者造成疑惑。 而有时译者低估了读者的文化接受能力,为避免“意义真空”而采取用译文解释原文的方式,反而使读者失去了与异文化接触的机会。 原文7:中世のお伽草子の一つ「付喪神記」の冒頭にはこう書いてある。 唐译本:中世纪短篇小说之一的《付丧神记》的开首是这样写道:……(译者注:《付丧神记》:日本室町时代的连环画书,共二卷。描写不用的旧家具,年长日久,化为妖精,兴妖作怪的故事。) 林译本:中世御伽草子中有一篇叫《付丧神记》,其开头这样写道:……(译者注:御伽草子:日本宝町时期至江湖初期创作的短篇小说总称,共三百余篇。) 陈译本:中世时期神话故事《付丧神记》的开头这样写道:…… 在此句翻译中,唐译本对《付丧神记》加以注释,方便读者获取相关信息,顺利地欣赏原文。但相比唐译本和陈译本将“お伽草子”翻译成“短篇小说”、“神话故事”,林译本保留名称加以注释的方法更能使读者接触到原语中的文学信息。 通过上述例子的分析,可见在对文化缺省内容进行补偿翻译时,借助注释可以最大限度地向读者传递原文信息,同时弥补译文读者所缺乏的共享信息或预设知识。值得一提的是,《金阁寺》原文版最后对书中出现的一些词汇做了注释,一共有186处。这些注释不仅涵盖汉译本的注释内容,且数量上远远多于汉译本。那些对源语读者来说都可能出现文化缺省的内容,对译入语读者来说更需要加以补偿翻译,否则就会出现“意义真空”。 参考文献 [1] 三岛由纪夫.金阁寺[M].新潮社,2003. [2] 三岛由纪夫.金阁寺·潮骚[M].唐月梅,译.南京:译林出版 社,1999. [3] 三岛由纪夫.金阁寺[M].林少华,译.青岛:青岛出版社,2009. [4] 三岛由纪夫.金阁寺[M].陈德文,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5] 宿久高,鲍同.论日本文学译作中的注释问题——以山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