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现代化中的知识和理想(2)

时间:2014-05-21 17:17 点击:
二、个人奋斗:社会理想在哪里 首先,有必要重提《中国青年》中著名的潘晓来信。1980年第5期上,潘晓的《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正式发表。在信中,潘晓历数了教育与现实的差距,理想从建立到幻灭的过程,在工

  二、个人奋斗:社会理想在哪里

  首先,有必要重提《中国青年》中著名的潘晓来信。1980年第5期上,潘晓的《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正式发表。在信中,潘晓历数了教育与现实的差距,理想从建立到幻灭的过程,在工作中因正直遇到的阻碍,寻求友谊和爱情时遭到的背叛,最后,作者得出了“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的结论,也就是个人都尽量去提高自我价值,那么整个人类社会就必然会发展了。在一个集体价值观受到严重挑战的社会转型时期,青年人的真诚和信仰被冲毁,感觉自己上当受骗了。80年代初发表的路遥的《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也是这样一个信仰个人奋斗的青年,不同的是,促使他痴迷地追随这种欲望的不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崩毁,而是巨大的城乡差距给予他的刺激,但无论如何,直到今天,中国当代青年在时代变革的冲撞中,的确是如潘晓般地“苦熬”着。

  这里仍然可以拿高考制度作为切入点。这种将鼓励青年个人奋斗作为动机并将其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的选拔人才的制度给年轻一代造成了剧烈的“竞争”意识。青年们以尽可能增长考试规定的知识为己任,并把超越别人作为自身成功的保障。这就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融合关系与协作。然而,在中国,即使是一线大城市也并未消除注重人际关系的文化记忆。“在所谓现代社会中,农民在乡土社会里所形成的思维习惯、语言方式和生活模式完全失效,由‘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那在城市各个角落成千上万的民工,他们衣衫破旧、神情怪异、动作拘谨,显得非常愚笨,就好像鱼离开了水,半死不活。谁能想到,在乡村,在他们的家,会是怎样的如鱼得水、生动自然呢?”[8]很多在城市中谋生的农村青年取得一定财富后还是要回到农村,城市的陌生文化环境让他们难以在那里打拼。即使是大学生,甚至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也很难在当地发展,不具备当地青年如鱼得水的人文环境基础,使他们的艰辛深入精神领域,连爱情也难以为继。户籍制度不仅限制了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自由,同时也固化了城乡差距和它们各自的文化记忆的延续,促使农村学子更加看重个人奋斗,卖力地通过高考进入城市,但进入后是否能将学识转化为经济利益,并建立起城市中的人际关系网络,才是最终取得城市身份认同的关键。当高等教育精英化时,应试教育带来的知识范围狭窄的弊端主要作用于高等教育之前的青年,精英化掩盖了高等学校不同专业之间经济效益的差别,人们对知识整体还是推崇的。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普及,不仅是大学之前的青年,即使是大学生也将本学科的知识工具化,以提升自己就业或继续深造的能力,缺乏了从容而全面地吸收知识的心态。知识的专业化的“追随者无可避免地流向权力和权威,流向权力的要求和特权,流向被权力直接雇用”,“从智囊团能得到奖助和基金,休假及出版津贴,以及职业的晋升和承认”。[9]无论是潘晓还是高加林都面临着个人奋斗和人际关系之间难以平衡的难题,户籍制度使不同群体各自代代相传的文化印记固化,专业化了的知识者因为日常化的物质满足而失去了对社会思想的关切。资本的确在日常生活的塑造中具有使某种文化普遍性的力量,但是普遍化了的日常是否就足够了?或者说,80年代以来的中国青年处于一种既渴望个人奋斗的成功带来的日常生活的满足,而又因为这种奋斗的强化造成了自己对社会承担麻木不仁的状态。然而不能说青年没有理想,恰恰是理想的实现欲望过于强烈,造成了他们反而将其处理为局限在个人价值实现的范围内。如果真的失去了社会理想,潘晓和高加林们就不会痛苦,无止境的竞争带来的奋斗疲劳销蚀了年轻知识者的热情,只有以麻木遮掩自身对他者责任担负的力不从心。这是潘晓的“苦熬”,也是当下中国青年在面对严峻的文化认同危机时心灵上的焦躁。

  通过考察80年代初《中国青年》中以文学为代表的承载社会理想却相对远离经济效益的学科门类与指向现代化国家建构的体制之间的矛盾,和文学走向边缘的趋势,结合潘晓来信中关于个人奋斗和社会责任承担的矛盾,可以讨论在资本巨大的文化塑造力量中,知识的普及化和个人对日常生活的满足究竟是否消除了当代青年对社会理想的关注,从中也可以思考文学这一与社会人文理想密切相关的学科如何在理想尚存却又难以承担的张力中寻求自身发展的空间,而此时期出现的“启蒙”浪潮的迅速退缩也许与理想落实的难度也不无关系。

  参考文献

  [1]罗芙芸.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卫生与疾病的含义

  [M].向磊,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2]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M].中国社会科学院历

  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9.

  [3]黄浩.从“经典文学时代”到“后文学时代”——简论“后文

  学社会”的五大历史特征[J].文艺争鸣,2002(6).

  [4]中国青年,1979(2):2.

  [5]王晓焘.青年媒体形象的特征与变迁——基于《中国青

  年》杂志的内容分析(1980-2009)[J].中国青年研究,2011(4).

  [6]中国青年,1981(9):8-9.

  [7]中国青年,1980(4):12-14.

  [8]梁鸿.中国在梁庄[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67.

  [9]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M].单德兴,译.北京:三联

  书店,2002:69-70.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