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浅谈《西游记》的“严肃精神”与“滑稽笔法”

时间:2014-05-06 15:21 点击:
【摘要】作为一部宗教题材的神魔小说,《西游记》通过九九八十一难讲述了一个从放心到定心再到修心的完整过程,充满了求取真经的庄严使命感和修身养性的严肃精神,与此同时,亦有人将其定义为滑稽小说、游戏之作甚至童话奇书。毫无疑问,这二者都言中了《西

  【摘要】作为一部宗教题材的神魔小说,《西游记》通过九九八十一难讲述了一个从“放心”到“定心”再到“修心”的完整过程,充满了求取真经的庄严使命感和修身养性的严肃精神,与此同时,亦有人将其定义为“滑稽小说”、“游戏之作”甚至“童话奇书”。毫无疑问,这二者都言中了《西游记》某一方面的特征,关于二者如何共存以及为何如此严肃的宗教主旨却反而出以滑稽的笔墨,本文具体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即成书过程中对杂剧中谐谑成分的继承、理学思想禁锢时代的个性书写追求以及积极轻松乐观的修心状态暗示。

  【关键词】《西游记》;滑稽笔法;严肃精神;修心要求

  作为一部宗教题材的小说,《西游记》的主旨历来备受争议,然而,其“想通过孙悟空的形象来宣扬‘三教合一’化了的心学却是一清二楚的”。1这样一部富有哲理的“修身”小说,这样一个充满使命感与历史感的庄重题材,作者写来却饱含滑稽趣味,以至于后世论者认为《西游记》即出于作者之游戏,是一部滑稽小说,或干脆说它是一部“独步先行之童话奇书”2。那么,轻松与严肃,活泼与庄重之间究竟有无矛盾,为什么《西游记》呈现出来的是这样一种独特的精神风貌?对此,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成书过程中对杂剧谐谑成分继承

  《西游记》的成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北宋时期出现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到了元末明初,有杨景贤编的《西游记》杂剧,后来在此基础上才产生吴承恩的《西游记》。《诗话》文字粗俗,故事简单,尚无猪八戒这个形象,到了杂剧,猪八戒的形象开始出现。中国古代的戏曲,从唐参军戏到宋金杂剧和院本,一直都具有调笑滑稽色彩,插科打诨是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宋金杂剧,作为市井娱乐的戏曲形式,搞笑角色与戏谑风格必然很重要,而猪八戒的出现似乎便是适应杂剧这种形式的需求。《西游记杂剧》中大闹天宫故事的展开,老实憨厚、笨头笨脑的猪八戒形象的塑造以及孙悟空与猪八戒两人之间展开的一系列的趣味十足的故事,无疑都是为了满足观众的口味。到了吴承编写《西游记》,因为他想描述的是一个修心的过程,“唐玄奘天竺求经”的历史故事便因其崇高的宗教主题以及充满异域风情的神秘色彩而成为吴承恩的首选故事原形。“心猿”这一典型比喻躁动心灵的宗教用语便用来作为新主角孙悟空的别称,之前持有坚定信念的唐僧形象也就不得不做出改变,由意志坚强、矢志不渝变成胆小懦弱、不明事理,以便为孙悟空这一神通广大无法无天的形象塑造留出大片空白,再加上九九八十一难的考验,“修心”过程的展示也便有了可能。由此,孙悟空这一形象在小说中开始正式喧宾夺主,成为《西游记》的主人,而这躁动不安的“心猿”相关的滑稽故事也便自然而然被继承了下来。

  有人说《西游记》是一部童话奇书,因其具备童话最显著的特点,如幻想性、游戏性等,而这一点又与其神话性密切相关。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童话就是儿童的神话。《西游记》通过唐僧师徒四人一路降妖伏魔的经历展现修心过程,所谓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西游记》中种种妖魔鬼怪的神奇想象事实上又是修行过程中人的主观心理外化,而其取材的历史故事及各种底本又为这想象提供了生长的土壤。《西游记》取材于历史上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贞观三年,玄奘为追求佛家真义,前往天竺历经百余国,费时17载求取大小乘经论657部。这一故事本身充满了传奇色彩,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再加上后来由玄奘门徒辨机辑录而成的玄奘口述见闻《大唐西域记》一书,和慧立、彦悰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种种神奇的经历和迥异的自然现象更引人联想。比如慧立在《慈恩三藏法师传》中的一段记录:从此以去,即莫贺延碛……至沙河间,逢诸恶鬼奇状异类绕人前后;虽念观音,不得全去。这便启发了《西游记》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记述取经过程的种种神异经历,像童话般充满想象力。再从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看,明代后期,通俗小说领域正兴起编著神怪小说的热潮,这批小说接受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话本的影响,又吸收一部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而《西游记》正是产生于这样的文学发展背景之下。因此,其上天入地的活动空间、具有人情味的各种神魔鬼怪的形象设计以及滑稽有趣的故事安排等都充满了儿童般的想象力,具备童话特征。所以说,《西游记》虽是一部关于“修心”的小说,具有严肃的主题,然而文本却大可以写得天马行空、充满童心童趣。

  二、理学思想禁锢时代的个性书写追求

  到吴承恩生活的明中后期嘉靖年间,理学风行天下已有三百余年,早已成为捆绑世人尤其是文人心灵的枷锁。在理学长期的教育和控制下,文人士大夫们没有独立的思想和见解,个性完全被扼杀,精神遭到极大的摧残,心灵压抑,正如费振钟先生所言:“任何一个‘治平’时期的文人,都不会像明代文人生活在如此恐怖的政治环境下面。然而可怕的不仅仅在于酷虐政治有形的迫害,而在于它对于文人心理意志、精神信仰长期的无形摧毁。就这样,失去了价值维系的明代文人,一步一步地陷落在巨大的生命卑微感当中。”3于是,夹杂着道家“修心炼性”及佛家“明心见性”的心学便成为士人的追求,追求人的自我价值,提倡个性自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贽的“童心说”的流行,它鄙薄反对僵化了的儒家思想对士人思想的禁锢,大力倡导随顺自己的真心,只是,过度地反对反而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偏激,自由越来越倾向于为所欲为,而事实上,自由却并不是毫无限制的,随心所欲仍然是不能自主的表现,真正的自由是能够自主,可以说《西游记》便是一部对当时风靡一时的“心学”的反思之作。小说中设计孙悟空的形象,说他“乃天地精华所生”,即为一个纯“自然”的存在,没有受过任何社会规范的束缚,没有经过任何文明理性的熏染,所以,一生下来,就要求绝对的自由,由此有了“闯天宫”、“入冥府”等一系列的追求极端自由的行动,它要完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孙悟空是一个极度放任、为所欲为的形象,他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要坐玉帝之位,佛祖言曰,玉帝乃“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你那个初世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当人子,不当人子,折了你的寿算,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4试想,若要孙悟空当玉帝会是何种结果?“孙悟空不可能建立一个乌托邦的平等社会,因为那同样会限制他自己的自由意志,宇宙万物要比花果山上的一群同类复杂得多,面对这样一个世界,孙悟空如果仍然坚持他一贯的生命自由意志的话,他只能依靠武力,也就是说,他只能成为一个暴君。对宇宙中的亿万生灵来说,这种结果不比现有玉皇大帝争权要好,物极必反,自由走到极端就是专制,一个人的自由是以另一个人的自由为界限的”5。也就是说,宇宙万物的和谐发展必然要遵循一定的秩序,自由也有一定的范围,按孙悟空的为所欲为,天下将会乱作一团,所以,要追求自由首先要接受限制,能在此限制内随心所欲那才是真自由,而修心便是这样一个过程,让心逐渐安定下来,就像佛教追求解脱世俗的苦难,但亦是要依靠“戒定慧”来实现,而“戒”即是第一位的,对孙悟空来说,定下来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所以孙悟空一定要带“紧箍咒”。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