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浅谈《阿Q正传》中的国民性(2)

时间:2014-05-06 15:17 点击:
阿Q是一个典型的欺凌弱者,避强趋弱的人。譬如他骂假洋鬼子秃儿。驴,等到秃儿拿着棍子,他料想要挨打,就狡辩说值得旁边的的一个孩子。又如他调戏小尼姑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在调戏中感觉轻松,飘飘然地似乎要飞

  阿Q是一个典型的欺凌弱者,避强趋弱的人。譬如他骂假洋鬼子“秃儿。驴……”,等到秃儿拿着棍子,他料想要挨打,就狡辩说值得旁边的的一个孩子。又如他调戏小尼姑“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在调戏中感觉轻松,飘飘然地似乎要飞去。从这种种行为,可以看出阿Q欺弱怕强、恃强凌弱。欺凌弱小只因为阿Q是一个迫切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人,所以他把欺凌弱者当做了他人生价值的社会实现方式的最主要途径。也就是说他妄图通过欺凌弱者,借此获得社会和他人的承认,借此获得一个强者的地位,这似乎是每一个弱者所期待的目标。欺凌弱者是他的劣根性。

  阿Q是一方面是要面子的,才有了他的自欺欺人;另一方面他是怯懦的,因为他不可能真正的反抗现实环境,所以才有了他的凌弱,才有了他的以言语进行自行自我欺骗,以求得自我安慰,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譬如他的“我总算被儿子打”,以及他的钱不见了“算被儿子拿去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阿Q就是以言语取得一种极其形式的胜利,继而又把这种以语言取胜的方式变成一种自言自语以求安慰,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在《阿Q正传》中充分揭示阿Q的性格具有自轻自贱、卑怯巧滑的劣根性。

  四、从“参加革命”看国民的劣根性

  对于革命党,他是羡慕的,甚至在被洋先生把他赶出去之后,心里忧愁起来,认为洋先生不准他革命,他再也没有别的路,从此绝不能望有白盔白甲的人来叫他,它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笔勾销了。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道:“阿Q的耳朵里,本来早听到过革命党这一句话,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但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其实阿Q“革命”的目的只不过是“喊几声,抢点东西,做做权力、财产和女人的梦”而已。鲁迅在《阿Q正传》中暴露了阿Q的性格具有投机钻营,看风使舵的劣根性,旨在揭示辛亥革命的幼稚性和不彻底性。

  阿Q的结局是悲惨的,由“参加革命未成”反而因此“被革了命”。从他一生的行为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自轻自贱,卑怯巧滑、自尊大,投机钻营,看风使舵有着极大劣根性的人。阿Q是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是中国人的一面镜子。具有针砭、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意义。阿Q的失败不仅是国民性的失败史,也是民族的失败史。鲁迅在《阿Q正传》对阿Q的基本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阿Q劣根性进行了全面展示,其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阿Q劣根性的主要方面。鲁迅用讽刺与冷酷的笔调严肃地批判阿Q的劣根性,实是严肃地批判旧中国病态的国民性,希望通过呼吁,唤醒人们的灵魂,改造过敏的劣根性。

  【参考文献】

  [1]朱栋霖,丁凡,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谭德晶.鲁迅小说与国民性问题探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鲁迅.鲁迅小说集[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4]李文娟.浅析《阿Q正传》中的精神胜利法[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