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浅论卡夫卡小说与安部公房小说中死亡意识书写的异同

时间:2014-04-15 14:20 点击:
【摘要】卡夫卡和安部公房都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作家,二者在行文风格和写作内容上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尤其是二者都喜爱在作品中进行死亡意识书写。本文将以二者的两部具体作品《变形记》和《他人的脸》为中心展开论述,分点剖析二者在死亡意识书写上的相似和


  【摘要】卡夫卡和安部公房都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作家,二者在行文风格和写作内容上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尤其是二者都喜爱在作品中进行死亡意识书写。本文将以二者的两部具体作品《变形记》和《他人的脸》为中心展开论述,分点剖析二者在死亡意识书写上的相似和相异之处。

  【关键词】卡夫卡;安部公房;死亡意识;异同

  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i。因为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所以他的作品大都用充满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的意味,把现实与梦幻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卡夫卡在他的小说中经常进行死亡书写。可以说,对死亡意识的描写既是卡夫卡精神世界的自我探索,也是其小说结构形式上不可或缺的内在组成部分。阅读卡夫卡的作品,无论如何也逃避不了他为你描绘的浓重可怖的死亡意识,它像幽灵一般追逐你,直到逼迫你对生命的本体进行反思为止。

  安部公房是战后日本存在主义文学的旗手。他曾热衷于尼采、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的著作,也曾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日本社会的萧条、混乱与崛起。因此,在他的思想中透漏出强烈的荒凉感。他接受了存在主义哲学观,把人看成是一种孤独的、被扔到世上来的一般生物,像落在蜘蛛网上的蚊虫,唯一的结局就是被吞噬。ii这种孤独、荒凉、无奈之感被他小说中的人物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也正是透过这些形形色色的小说人物,我们看到了安部的生死观。

  一直以来,安部都被学界称为“日本的卡夫卡”iii,从以上两位的经历也可以看出两人有很大的相似点。虽然这些相似点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卡夫卡与安部公房之间不可割裂的关系,但是,作为后起之秀,在生死观这个问题上,直接反应在作品中也就是在对死亡进行书写这个点上,安部并非完全沿袭了卡夫卡的观念,而是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民族特色。

  《变形记》被誉为卡夫卡的代表作,写一公司职员格里高尔一夜间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变为甲虫后他却仍然存有人的心灵和思想,在他的心灵和思想中我们看到艺术化了的美好的人性。这美好的人性却不被亲人所接受,最后,也是在亲人的诅咒和攻击下,格里高尔死去了。格里高尔的死来得极其自然,读者也许会像他的家人们那样,由他的死而变得轻松和愉悦起来。谁都不会怀疑,与其像一只令人厌恶的大甲虫一般地活着,还不如尽早地死去好。对自己对周围的亲人来说,这种死显然都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

  《他人的脸》是安部公房享誉世界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高分子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在一次意外事件中致使整个脸被水蛭侵蚀而严重毁容后的一系列的幻想和报复行动。在面对妻子不愿再与他同床共枕,同事们对他的各种指点这些事实时,他感觉自己“处于活埋的状态”iv,生不如死。为了找回与妻子之间的温情,他借助他人的脸,进行了一系列重新找回自我的努力和斗争。可是这些抗争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他无奈的接受了自己虽生犹死的人生状态。

  两个故事的线索都很清晰,乍一看,两个故事之间没有什么雷同之处,可是仔细一想就会发现以下四个相似点:

  1、在人物选择和塑造上,两位作家都将目光投向了社会生活中的小人物。一个是公司职员,另一个是研究所研究员。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他们作为最普通的工薪阶层,为老板奉献着自己的精力和热血,每天顶着莫大的工作压力和家庭压力,得到的回报却微乎其微。他们是现代社会中人们艰难生活境遇的最有力代表。

  2、在事件经过上:一个是一夜之间由人变成了甲虫,另一个是一次意外事故脸被严重毁容,从人变成了“怪物”v。不论是甲虫还是怪物,他们都反应了一个事实:人被异化了。在无限高压的情况之下,人舒缓压力的方式似乎只能是将自己当成非人。似乎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才能无限自由的尽情呼吸,不被当成人自然也就没有了别人看自己时对人的各类要求,但是在两部小说中,事实都并非如此。这种压力和焦虑仍然是无法排遣的,因为变形后的“我”依然还具有人的心理和思维,只是在某种程度上不具备人的外在而已。

  3、在故事的高潮上:变成甲壳虫的格里高尔和被严重毁容而成“怪物”的“我”都遭到了最亲最爱的家人的排斥和嫌恶。这是他们二者在心理层面最为接受不了也最为残酷的事情。朝夕相处,为之奋斗拼搏的人却对自己如此冷漠,就更不说自己同事们的冷言冷语了。在此,二者作为社会人,群体生活的支柱和勇气已经丧尽。人之为人究竟为何?现代社会和家庭的冷漠感光怪陆离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4、在故事的结尾上:甲壳虫死了,而且死得安然而悄无声息;那个曾经有着完好脸庞的研究员“我”和那个只能带着他人的脸才能活在日光下的研究员“我”最终都在毁容后的“我”的挣扎折磨下死去了。剩下一个“处于活埋的状态”的似是而非精神分裂的“我”。结局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两个故事都以正常状态下的主人公的“死亡”为结局。

  综上,两部小说设计的主人公走向死亡的路线都很相似,所面对的背景情况也很相同。这种相似度更强烈的反应出了,现代经典作家们的时代敏感性和他们对全人类生存的关注之心。每一位经典的作家的经典作品都是站在整个时代和全人类的高度上来书写的。他们用自己的作品警醒世人,深刻的反思自己生活的状态和境遇。为人类更好的了解和认清自己的处境提供了良好的案例范本。

  在这两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安部小说中明显的卡夫卡痕迹。但也就是这些线索同时让我们看到二者之间明确的差异性,让我们在感叹卡夫卡天才级别的创作能力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安部独具匠心的写作才能。这或许也是安部能被称为“日本的卡夫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在完美沿袭卡夫卡的创作精华的同时又不失自我民族的个性。具体到本文的中心论点:对死亡意识的书写上,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