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论电影中的现实主义表演创作(2)

时间:2014-04-14 11:46 点击:
这是因为演员的表演在剧场舞台上始终处于观众视觉全景的位置,且是不变范围的画框。为让观众席上的观众看清表演,演员要夸大肢体动作和表情,凸显角色的性格特征,完成人物的心理刻画。而电影拍摄过程中,摄影机的

  这是因为演员的表演在剧场舞台上始终处于观众视觉“全景”的位置,且是不变范围的“画框”。为让观众席上的观众看清表演,演员要夸大肢体动作和表情,凸显角色的性格特征,完成人物的心理刻画。而电影拍摄过程中,摄影机的参与改变了观众的视点范围。摄影机的运动方式、景别的运用,限制了观众的欣赏范围,演员的表演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像戏剧表演那样,一味夸大肢体动作和表情,让观众看清。

  “电影的表现媒介是运动的声画影像。”[3]其“生动、具体、直观”的特性决定了电影所表现的人、时间、空间,是具体的物质现实的影像。人物身份要具体到年龄、岁数、职业清晰的女人或男人;时间不再是类似于“年少的时候”,而是具体的1987年、“文革”时期等具体时间;空间也是具有鲜明地域性的空间。这些具体的时空、人物则可以通过场景的布置,人物的服装造型来实现。由影像具象性所带动的电影演员的表演也应该是逼真的,使得观众观看到的银幕上的人物形象,一是必须要与影片所展示的时代、社会相符,二是看到的角色在实景中生活,就要像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真人一样。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拍摄方式中,演员就要在人群中表演,演员的动作、表情就要和人群的动作一致,要把真情实感融于实景中,做到“真实”的生活在表演中。

  电影演员在导演综合处理视听画面的前提下,在镜头前表演,要配合不同景别、不同拍摄角度、不同拍摄方式的需求,调整自己表演的动作幅度,掌握表演的分寸。尤其是在特写和近景中,电影表演要求演员把丰富的内心体验通过细腻的面部表情,来展现角色内心的情感起伏。情感要通过外化的肢体动作和表情来体现,但还要体现出真实自然的流露。否则,过度的肢体动作和表情表现,会给观众不实的感觉,影响了银幕形象的塑造。因此,在电影表演中,“真实性”对于演员塑造角色非常重要。

  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影能够呈现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一切视听感受,电影演员在表演时,要“零表演”的进行角色塑造,以此达到艺术形式上的“真实”。现实主义表演创作方法中提到的真实,对于电影演员的要求则是依据电影表现媒介决定的“逼真性”。

  二、摄制方式要求演员即兴创作能力更强

  戏剧演出中,演员根据剧本设定的时空顺序,按照幕、场的顺序,依据人物的出场顺序,一气呵成。剧本中不同的部分对角色情绪的要求,有一个统一顺应的过程。而电影以“场景”为单位的拍摄方式,导致剧本中所展现的顺序性时空在实景拍摄时会被打破,原本处于结尾的部分,会被提前到最早拍摄,这对电影演员来讲,在情绪调动方面,会断续地生活在同一人物形象中。但在影片公映时,电影的时空性特征又要求人物形象的思想、情绪保持连贯,形象要保持完整和统一,这就要求演员在镜头前表演时,准确把握好不同场景对人物情绪不同的要求,这也就要求演员在创作时要具备的即兴创作能力和适应能力要加强。

  除此之外,在表演排练时间和空间方面,相比较戏剧表演,电影表演也是比较特殊的。戏剧表演,有充裕的反复排练的时间和空间,等到演员在舞台上正式演出的时候,已经有了多次排练的经验。对即兴创作能力没有那么高的要求。而电影演员在拍摄现场才会了解具体的对角色的演绎的机会,根据导演的要求,场面调度的设置,景别的运用,再融入自己对角色的创造,实现对角色的塑造。但是,由于电影前期拍摄的时间比较短,演员没有过多的时间进行排练,表演时也就需要即兴并迅速地融入角色,这对演员的适应能力要求比较高。

  电影摄制中,假定的时间、假定的空间、不连贯的情绪贯穿、假定的交流对象,短暂的拍摄时间,往往要求演员在最多镜头重复拍摄三条后完成角色的创作,演员必须提前对所塑造角色有全局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对规定情境的设置和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有深入的了解,再配合影片整体节奏的设定、视听风格的要求等,在完成角色塑造的同时,再完善自己的表演基调和风格,这也是对演员的适应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