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论苏区红色文艺的文化内蕴

时间:2014-03-27 14:55 点击:
摘要:在以为革命斗争服务的思想指导下,七年的苏区革命时期内的音乐发展走的是一条外国歌曲中国化、本土歌曲马列化的道路,对宣传苏区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苏区文艺红色音乐革命歌曲 一 从1927年10月井冈会师到19

  摘要:在以为革命斗争服务的思想指导下,七年的苏区革命时期内的音乐发展走的是一条外国歌曲中国化、本土歌曲马列化的道路,对宣传苏区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苏区文艺红色音乐革命歌曲

  一

  从1927年10月井冈会师到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在这7年的时间内,苏区的文艺运动发展得轰轰烈烈。除了“文明戏”(话剧和歌剧)的兴起之外,带有鲜明特色的苏区音乐也蓬勃发展起来。在这一时期,由于一些知识分子的加入及派送往苏联学习的红军干部的回归,苏区的文艺运动也加入了典型的苏俄特色及欧洲特色。这些人中的代表人物有留苏“赤色明星”、杨尚昆的夫人李伯钊女士;先在法国学习音乐,后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最后使用俄文名字“亚历山大·阿列克塞·沙可夫”的陈微明;以及早年在美国留学并加入了美国共产党、随后转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原名谢启泰的章汉夫;更有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文学家瞿秋白。在这些有过留苏、留法、留美经历的知识分子的带领下,苏区时期的音乐文化也被赋予了苏联及法国革命音乐的色彩。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俄罗斯无产阶级音乐家协会主张音乐密切配合政治斗争,强调音乐的思想性。这一音乐指导思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苏联音乐界处于主导地位,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而在大量借鉴苏联革命经验的中国革命早期,这种音乐理论也在中国的苏区得到了广泛认同和接受。尤其是在“古田会议”之后,文艺工作被认为是党的革命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指明了文艺是为革命斗争服务的方向。因此,苏区的整个文艺工作活动都是围绕为政治斗争服务这一中心,初期以模仿苏联模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中,包括苏区时期的革命歌曲创作与表演活动。

  在这一时期,苏区先后创立了各类工农剧团和表演学校,包括由李伯钊担任团长的“蓝衫团”和“蓝衫团学校”。1934年,瞿秋白建议把蓝衫团改名为“中央苏维埃剧团”,蓝衫团学校也更名为“高尔基戏剧学校”。在这个带有鲜明苏联色彩的学校里面,瞿秋白等人制定了学校简章,规定学员要“唱歌(发音和音符)、跳舞……”,[1]P264音乐分为中乐和西乐。在这个学校里面,李伯钊、刘月华担任音乐课的教学工作。除了传统的中国乐器外,钢琴、风琴、小提琴也加入了乐队的行列中,担任独奏和伴奏的任务。例如,在蓝衫团的表演中,朝鲜族的音乐家崔音波就曾表演小提琴独奏;而沙可夫也表演过苏联歌曲独唱;李伯钊也经常表演苏联歌舞;连邓小平也曾用法语表演过法国大革命时非常出名的《马赛曲》。这些表演都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同时,一大批苏维埃歌曲也被翻译并传入中国。如瞿秋白就翻译了《国际歌》和《共产儿童团歌》等歌曲。苏区的文艺工作者们对苏联歌曲进行改造,形成了自己的音乐。例如,当时苏区的许多话剧都插入了歌曲,有很多是引用现成的从国外引进的曲调。如话剧《旧世界》、滑稽剧《松鼠》就引用了《国际歌》的曲调;而话剧《春耕突击队》则引用了《共产儿童团歌》的曲调。这种引用旧有外国曲调填新词以形成自己的革命歌曲的方法在初期的革命歌曲创作过程中被多次采用。如,《保卫根据地战斗曲》就是采用了美国波兰特市主教布里格姆所写的赞美性的圣经调填词而成的歌曲。还有根据苏联革命歌曲填词的《霹雳拍》、《进行曲》、《上前线去》等。原有的进行曲、战斗曲等的欢快、激昂的曲调与节拍非常适合用来表现红军积极向上、勇往直前、充满信心与希望的精神,因此,此类曲调也多用来展示红军及苏区斗争的一面。这些旧曲填上新词以后,在曲调上、节奏上都产生了新的变化,在内容和形式上获得了新的统一。

  但是,苏区音乐在利用旧有的外国曲调的同时,也会做一定改编。有时候是改变节拍,有时候是只截取其中的一段,以适应国内的歌唱习惯。如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非常流行的《红歌》就改编自苏联的革命歌曲《红军最强大》。《红军歌》的部分曲调和苏联原曲调相同,但是在某些地方,文艺工作者们缩短了原《红军最强大》的节拍,把原来的6#56|7·77换成656777,使新的曲子更欢快、朗朗上口。有时候又会延长音值,如由苏联歌曲《你们已英勇牺牲》改编的《悼亡曲》,这首曲子部分采用了原苏联曲调,把原来的1/4节拍延长为1/2节拍。这种改编都是为了符合中国歌词的歌唱方式与节奏习惯,使歌曲更通俗上口。

  二

  除了初期的外国歌曲的中国化过程,苏区的音乐文化创作也开始逐渐走向了本土歌曲马列化的道路。在苏联的革命歌曲中,很多进行曲、战斗曲都是由原来的民歌改编而来的。因此,民歌、山歌、小调被填入富有苏维埃政权特色的题材歌词,形成了中国自己特有的革命歌曲。而且,“红军部队的歌曲的传统就是以民歌为基础……”[2]P78赣南、闽西的客家山歌对苏区的革命歌曲创作影响尤为巨大。

  赣南客家山歌是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发展起来的,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其中兴国山歌又在苏区革命歌曲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兴国山歌分为两类:一种是山野间的即兴唱和,另一种则是职业歌唱人员的室内娱乐性质的表演。苏区时期,兴国山歌成为有力的战斗宣传武器,有“一首山歌三个师”的美名。《苏区干部好作风》就是以兴国山歌的形式谱写出来,并唱遍了整个苏区的。《争先恐后当红军》也是兴国竹片山歌的一首代表作。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