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论贾平凹后期长篇小说的传统文化坚守(3)

时间:2013-10-19 13:40 点击:
但在我们的那个村子里,经历过文革的人有多半死了,少半的还在,其中就有一位曾经是一派很大的头儿,他们全都鹤首鸡皮,或仍在田间劳动,或已经柱上了拐杖,默默地从巷道里走过。我去河畔钓鱼的那个中午,看见有人

  ……但在我们的那个村子里,经历过文革的人有多半死了,少半的还在,其中就有一位曾经是一派很大的头儿,他们全都鹤首鸡皮,或仍在田间劳动,或已经柱上了拐杖,默默地从巷道里走过。我去河畔钓鱼的那个中午,看见有人背了柴草过河,这是两个老汉,头发全白了,腿细得像木头棍儿,水流冲地他们站不稳,为了防止跌倒,就手拉扯了手,趔趔趄趄,趔趔趄趄地走了过来。那场面很能感人,我还在感慨着,突然才认得他们曾经是有过仇的,因为文革中派别不一样,武斗中一个用砖打破过一个的头,一个气不过,夜里拿了刀砍断了另一个家的椿树,那椿树差不多碗口粗了……{18}

  凡优秀的文学作品,读者都能够在其间直接或间接感受和触碰到作者对于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倾情书写。没有渗入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核的文学作品是苍白和无力的。这样的作品可能会在一时博得一些读者的有限青睐,但它们无法经受岁月的洗礼,更加无法企及优秀文学作品所能够达到的高度。恰好比一个面貌俊美、衣着鲜亮,但却先天不足、营养不良的羸弱后生,颓然立于一位精神矍铄、红光满面、器宇轩昂的健硕老者近旁,一目望去,两者之间的生命张力自然强弱分明、优劣立显。但是,众所周知,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将文明的传承延续至今的中国,其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必然有着强大且富有个性的精神内核,才能够让其文明屹立万载、浩荡千年。温家宝同志曾在谈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时将其概括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为贵的和谐精神,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及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19}这个概括犀利明澈,直指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框架上的几个至关重要的关节点。而贾平凹的后期的长篇小说《高兴》、《古炉》和《秦腔》当中所反映、颂扬和讴歌的核心精神内容恰正是为这其中的三点主要精神给予了带着浓重中国乡土厚味的文学注脚。更为难得的是,贾平凹将小说的创作语境立足于中国农村的广阔天地,在不漠视、不回避、不排斥现代文明的基础上,以虔诚和敬畏的创作态度,细致入微的笔触,在对于农村生活最本真、最原生态的描摹之中,水墨画一般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和脉络呈现出来。因此可以说,贾平凹的这三部长篇小说是能够用优秀文学作品来形容和肯定的。相信并期待贾平凹会在今后的乡土小说的创作之中用更加深情的文字,在中国乡村的片片热土之上寻觅并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

  注释:

  ①钟润生:《回顾30年写作生涯贾平凹:乡下有永远写不完的东西》,《深圳特区报》2012年8月19日。

  ②贾平凹:《带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54-355页。

  ③陈晓明:《本土、文化与阉割美学--评从《废都》到《秦腔》的贾平凹》,《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3期。

  ④肖云儒:《〈秦腔〉:贾平凹的新变》,《当代文坛》2005年第5期。

  ⑤⑥贾平凹:《秦腔》,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第494页。

  ⑦涂彦平:《贾平凹小说〈高兴〉的话语裂隙分析》,《名作欣赏》2011年第9期。

  ⑧⑨⑩{11}贾平凹:《高兴》,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第272页、第313页、第315页、第281页。

  {12}孙小宁:《贾平凹:刘高兴的灵魂更靠近城市》,《北京晚报》2007年11月21日。

  {13}{16}{18}贾平凹:《古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04页、第605页、第603页。

  {14}{17}陈劲松:《〈古炉〉:日常中的人性》,《延河》2011年第11期。

  {15}韩鲁华、储兆文:《一个村庄与一个孩子--贾平凹〈古炉〉叙事艺术论》,《小说评论》2011年第4期。

  {19}温家宝:《温家宝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主要精神及其现实意义--温家宝同西班牙文化界人士、青年学生座谈时的谈话》,《人民日报》2009年2月1日。

  *本文系西北工业大学人文社科与管理振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RW20101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

  责任编辑马新亚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