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解析《看不见的人》中的表现主义

时间:2013-09-15 13:08 点击: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小说多处运用了表现主义手法。埃里森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为着重描写对象,对多个人物形象进行了类型化处理,还描述了一些幻象和荒诞场景。表现主义手法的运用使得这部小说倍增姿色、魅力非凡。
  表现主义在1911年首先被德国批评家用以描述野兽派、早期立体主义者和其他的与印象主义和与模仿自然相对立的画家。有时也像浪漫主义、巴洛克那样来指吕内瓦尔德、格列柯等画家。[3]:358根据剧作兼评论家巴尔(HermannBehr)在《表现主义》(Expression,1916)一书中的强调,表现主义运动是根源于德国十九世纪美学(主要是歌德的作品),而由现代作家如柏格伦、里格、李普等发扬光大。他解释表现主义为“一种极注重内心世界的运动,与受自然的或感官的外部世界‘奴役’之印象主义成对比”[2]。然而,要给表现主义下个清晰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表现主义者既没有一个统一的宣言、纲领,又没有统一的表达方式,它实际上是个宽泛的,没有统一艺术规范、无法用一个确切定义来概括的文艺流派或文艺运动。”[12]但表现主义的作品都有共同的艺术观点和态度。表现主义的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作品通过表现主观感受和激情来揭示人物内心,追求事物深层的实质。同时,表现主义的艺术家关注人物本身又常常将其抽象并类型化,以突出其人性,还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采取象征、夸张抑或怪诞等艺术手法来揭示人的灵魂。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小说家拉尔夫·埃里森1952年的成名之作。该小说第一次出版时就被称为“划时代的小说,可以说是现代美国黑人生活的史诗”[1]直到今天,该小说使用的艺术技巧以及这种技巧所表现的社会景象,仍然具有惊人的力量。[11]一位作者没有给出姓名的黑人大学生,因为一个小小的过错,被迫接受其保护人虚伪的承诺,离开学校来到纽约,却发现自己跌入保护人设下的陷阱。作为一个黑人,他不仅常常被白人当做“看不见的人”,还屡屡陷入麻烦,处境悲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吸收为“兄弟会”成员,并凭借自己的努力得到器重,但最终却发现自己陷入更大的圈套。最后,他躲入一间装有1369个灯泡的地下室里,甘心做个“地下人”,接受那“黑暗的黑暗”。《看不见的人》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以第一人称着重描写主人公内心体验化作的激情,里面的人物多以某种类型的代表或某种抽象本质的体现来代替有个性的人。在主人公进入北方世界后,小说舍弃细节的描写,多展示由事物的深层“幻象”构成的内部世界,同时还以怪诞的方式来表现他所看的的充满丑恶和私欲的“疯人院”式的情景。这些都代表了《看不见的人》里的表现主义特征。
 
  内心世界的展示
 
  表现主义艺术家们认为以往写实的创作方法已经过时了,他们认为“描绘现象并不能把握现实事物的本质,对所观察的细节进行分析从来不会成为描写总体存在的现成表达方式。”[7]:68因而,他们试图靠表现主观情感来打破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用品图斯的话说,就是“把现实从对现象的描述中解放出来,把我们自己从现实中解放出来,同现实进行斗争……借助精神的穿透力、感动力、说服力,借助感情的冲击力、爆发力,占胜现实,控制现实……”[7]:70他还说:“艺术创作的过程不是由外向内,而是由内向外实现的,需要通过思想的手段去实现内心的现实,”而“现实必须由我们创造出来。”[8]:43在《看不见的人》里,埃里森借用第一人称的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这两个双重视角来做回顾性叙事的,他所表现的现实与主人公的内心是融合的。我们看不到主人公的外貌,也看不清他所处的外部世界,只能聆听到主人公的心曲。
 
  当主人公回忆在南方大学读书时,我们还能看到几处写实的描写,“校园里的道路幽然曲折,两旁是一溜树篱和野玫瑰……忍冬和紫藤沉甸甸地从树上挂下来,四处蜜蜂嗡鸣,空气中飘逸着玉兰花的芬芳和紫藤的清香……学校是布满鲜花的荒野,那里岩石深深地陷在地下,烈风悄悄地躲在一边,斗输了的蟋蟀对着黄色的蝴蝶唧唧啾鸣。”[5]:40在主人公眼里,学校是个恬静,充满希望又使他有安全感的地方,这与布莱索博士无理开除他的蛮横专断形成鲜明对比。来到北方后,主人公的情况急剧变化。埃里森在这里极少使用写实的手法,我们无法得知主人公所处的具体方位,或是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我们只知道外部世界在主人公内心引起的一系列感受和激情。初到纽约时,他因在地铁上与一个白人妇女挤得过近而惶惑不安,在街上看到站柜台的黑人姑娘和指挥交通的黑人警察时他又感到勇气倍增;听到愤怒而刺耳的演讲他会震惊和恐惧,但目睹到一对年老的夫妇被驱赶的悲惨遭遇后,他心中又充满愤慨和不平。对外界的感知时而让他悲苦惆怅,时而让他汹涌澎湃,时而让他孤独疑惑,时而又让他翻江倒海。他在哈莱姆的一次演讲活动演讲前后的心情最能体现小说在描写感受方面的表现主义形式的运用。
 
  演讲前他看到一名冠军拳击手的照片,想到那位拳击手不幸的遭遇,他难受地无以名状,“人世上的一切混乱到了什么程度啊!”接着他[5]:345又为演讲的顺序忿忿不平,“我为什么一定要轮到最后一个发言呢?如果没等我走上讲台他们就把听众搞得腻烦了,那可如何是好呀!”想到即[5]:345将上台演讲他又紧张不已,“一些微不足道的忧虑在我心中升腾,比方说我可能到时候忘了我的新名字呀……”不久他[5]:345觉得一切“既模糊又纷乱”,“那是一种乱哄哄,尚未定型的特性,如同你青春时期在照片里看到的你自己那样:傻里傻气的表情,没有特征的嬉笑,过大的耳朵……”接着[5]:346他想到自己姓名的改变,想到了外祖父,想到如果自己演讲旗开得胜的话就能成就一番伟业。但很快,“一阵惊慌失措的感觉”闪过心头,因为自己一旦开口发言,他就成了有着另一个名字另一个身份的另外一个人,即使见到玛丽也要装作不认识。他在沮丧里看到的情景也像是变了形,“一排排朦朦胧胧的脸孔向着坡道两边呈曲线形地伸展开去。”[5]:360登上台去,“我又感觉到了医院的医疗器械笼罩着我身躯时所引起的那种难以忍受的死板的孤独感。”[5]:352演讲结束后,有人向他表示祝贺,但祝贺者话语间“既憎恨又钦佩的激烈的混杂口气”令他迷惑不已甚至不寒而栗。演讲遭到兄弟会的头号人物杰克的否定,又使他情绪消沉。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内心体验,作者试图向我们展示这样的一个人:他一心想获取成功但又患得患失;他似乎有着明确的方向却又觉得一切既模糊又纷乱;他自以为前景大好却不知道自己只是被别人利用的工具,甚至,在别人的操纵下,他早已丧失了自己,丧失了名字和身份,也丧失了思想与言论的自由。
 
  在展示主人公内心世界时,埃里森还辅以音乐的形式,比如阿姆斯特朗的主题音乐响彻全书,表现了主人公对自身命运的忧伤与无奈。“哎呦呦,他们把可怜的知更鸟拔得一毛不剩”的歌词是对自己上当受骗的嘲讽。主人公在医院挣扎时响起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则是他惶惑与不安的表达。克里夫顿丧礼上的一首《千万人逝去了》唤起了他压抑已久的仇恨情绪。以上的内心感受,无论是作者直接描述的,还是借助别的形式表达的都使得我们看到的现实和人物比主人公看到的现实和人物更清晰,更容易心生震撼,这便是表现主义所要达到的效果。
 
  类型化的人物
 
  表现主义小说是为了表现作者内心深处的强烈情感,因而故事本事并不重要,作者主要是通过展示人物,尤其是一些类型化的人物来作为其表达思想的工具。“表现主义作家一般都不在人物性格方面下功夫,作品中的人物只是某种抽象观念的代表,他们可以没有具体的姓名,只有象母亲、父亲、儿子、男人、女人、经理、职员等名称,有些只是一个简单的符号,如卡夫卡作品中的K。作品中的人物甚至连年龄、职业也没有。他们把人物类型化、抽象化,目的在于揭示‘一类人’的本质。”[10]《看不见的人》里的人物均是被类型化的人,代表着不同阶级某种类型的人。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