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浅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文化意蕴

时间:2021-05-13 10:12 点击: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朱自清的成名作。这篇散文表现了知识分子内心隐藏的美人情结,对美好女性、美好爱情的期盼以及这种情思在现实中的幻灭,亦或对美与爱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的破灭。同时,二三十年代的现代知识分子理性与情感的冲突、在东西方文化冲突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朱自清的成名作,有力的回击了守旧派认为白话不能做美文的观点,彰显了白话能写美文的巨大潜力,是新文学初期取得的振奋人心的成绩之一。文中作者的情感线索非常明显,并且用大量的笔墨写他对“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潜意识里的期待,写他想听歌的渴望,写他道德和感情的冲突,情思的幻灭。朱自清写得很真挚,很坦诚。本文试图从两个意蕴层面来分析把握这篇散文。
 
  一、传统士大夫文化中的美人爱欲情结
 
  这种美人情结在很多现代知识分子那里都有明显的体现,比如徐志摩“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的终其一生的求索,林长民“万种风情无地着”的炽热的情爱在现实中无所寄托的苦闷,还有郁达夫的“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的才子通病。追溯这种美人情结可以发现它悠久的历史渊源。在这条河流的众多分支中,可以寻到士大夫和青楼女子产生交集的这一脉支流。传统士大夫以及众多投身科举的学子,得意的也好失意的也罢,他们中为数不少的人和青楼女子之间往往有着复杂暧昧的关系。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是科举文化和青楼文化滋生的,可以说是主流文化、底层文化和商业文化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结果。
 
  古代的青楼女子尤其是一些名妓,很多是色艺双绝,不仅姿容秀美,而且琴棋书画和诗词歌舞方面有很好的艺术修养,更兼善解人意、温柔可人,聪明通达,但是没有人身自由,没有社会地位。她们有较好的艺术修养,生存状态却很悲惨,很糟糕。这样的境遇正好和怀才不遇的传统士人在精神上有所契合。同时,因为很多文人、士大夫有婚姻没有爱情,以及男子天性中对美人的渴慕之情,文人、士大夫喜欢和这些青楼女子交往。与她们的交往既不损害他们的家族利益,亦不用承担太多的责任。所以,青楼女子中名妓一类颇受历代文人的青睐,与她们的交游成为众多士人排遣精神苦闷、释放感情的一种不错的选择。[1]
 
  这篇散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秦淮夜景。秦淮风光,以灯船最为著名。灯光月色倒影映在水中,船桨划过,微波荡漾,把水中的光影都搅碎开来,旖旎无限。这是一条有着太多故事的河流。一提到秦淮河人们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六朝金粉,想到杜牧《泊秦淮》,想到有民族气节的秦淮八艳的历史传奇,想到《桃花扇》,想到李香君和侯方域的和兴亡之感纠缠在一起的写尽了离合之情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正如朱自清文中所说的那样,人们神往秦淮河,不仅是因为它那“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美景,“实在是有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
 
  但是,秦淮文化是内涵丰富的。河畔还有夫子庙、江南贡院,就是说秦淮河还有很多其他的文化内涵值得挖掘,比如科举文化、历代兴亡,人世沉浮。但是朱自清只写了秦淮河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一面。那么这似乎就是一种暗示,或者说是作者无法隐藏的美人爱欲情结的自然流露。夜游秦淮,一方面是有古代文人传统在里面,这里的文人传统,一部分是对美人的思慕之情,或者外化成对才子佳人式的浪漫爱情的想象,或者外化成红袖添香夜读书的那种孤寂苦涩的读书生涯中对貌美如花的红颜知己的渴求。在朱自清这里表现为潜意识中对“艺术的女人”的期待情结。另一方面,出于一种精神上的渴求,知识分子于时代的“低气压”下,想借秦淮之游来滋润一下干枯的心灵,慰藉一下寂寞的灵魂。文章写于一九二三年,“五四”过去四年了,新的革命高潮还没有到来,一些知识分子感到前途茫茫,内心苦闷彷徨,因而文中就有一种怅惘之感。他们不掩饰自己思想上的苦闷。朱自清写道:“这实在是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
 
  朱自清的刹那主义不同于颓废主义或者享乐主义,作者潜意识中是带着对“艺术的女人”的期待去游秦淮河的,俞平伯评价朱自清的思想是“把颓废主义与实际主义合拢起来,形成一种有积极意味的刹那主义。“我们之看女人,若被她的圆满相所吸引,便会不顾自己,不顾她的一切,而只陶醉于其中;这个陶醉是刹那的,无关心的,而且在沉默之中的。”“我们之看女人,是欢喜而决不是恋爱。”“欢喜是‘自我’间断片的融合,故轻浅而飘忽。”由此,朱自清笔下的美人情结,也是作者所追求的“随顺我生活里每段落的情意底猝发的要求,求个每段落的满足”的刹那主义人生观的体现。[2]
 
  二、现代知识分子情感与理性的矛盾、东西方文化冲突中的“两难”选择困境
 
  文中清晰写明作者是很想听歌妓唱歌的,因听到歌声而感到诱惑而憧憬而盼望,有如饥渴。但是他拒绝了她们,可是在他的拒绝后面隐藏着非常强烈和热切的渴望。作者的内心是非常矛盾的,作者觉得接近歌妓是不正当的行为,而且对于她们应该心怀悲悯,不应该有玩赏的态度,应该拒绝,但是又觉得听歌不同于狎妓,和道德无关。更重要的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作者觉得抱歉,歌女希望他们点歌,增加一点微薄的收入,自己是不好伤害她们的希望的。作者的矛盾心理存在多个层面的理性和情感的冲突,透视出“两难”的选择困境。
 
  作者很明确的说“我的社会感性是很敏锐的;我的思力能拆穿道德律的西洋镜,而我的感情却终于被它压服着。”在这里至少存在两个层面:情感(自由、个性解放)vs道德律;能拆穿道德律的理性vs情感(在意以至于不愿伤害民众的感受的深层次心理)。
 
  第一个层面是,情感受着道德律的压迫。此处的情感不是内心的欲念,不是不洁的内心欲念的情感臣服于儒家修身自省的道德要求的理性力量,而是内心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声音或者是对美好事物的渴盼臣服于道德律的压迫。在这里,作者有不足之感,有幻灭之感,不是出于儒家的自我修养的压迫,不是出于外力,而是更多的出于对自我的背离,更多的是作者自我否定和批判的结果:作者没有听从自已内心潜意识里的欲望和激情的声音,他压制了内心的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声音,臣服在了民众赋予的道德律的压力下,“我的思力能拆穿道德律的西洋镜,”道德律不过是民众赋予的,是外界强压的,作者的理性是不认同的。正是因为作者不认为听歌是错的,所以他拒绝了之后,才会感到拒绝的行为是不尽对的,才会感到不足、不安、懊悔和惆怅。同时,存在第二个层面:能拆穿道德律的理性臣服在了情感的压力下。这种情感便是不愿忽视或无视民众的力量,不愿无视或伤害民众的感受的深层次心理。这一点再放大一下就是,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在理智上他们选择了西方的价值观念,但在情感上,他们却割舍不掉东方的的传统。
 
  由此可见,这篇文章在记游的同时,也是记录一次内心的幻想神游,记录一次灵魂的游历。
 
  【参考文献】
 
  [1]胡峰.坦露爱欲情结的心灵游程—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精神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53(4):69.
 
  [2]朱自清.信三通[A].我们的七月[M].上海:上海书店影印,1982.
 
  [3]宗先鸿.在诱惑与排拒之间—重读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J].名作欣赏,2007(10).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