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浅析《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反映的传统文化内涵

时间:2021-05-12 09:50 点击:
白蛇传是四大传说之一,从魏晋志怪小说中的美女蛇、唐传奇《李黄》,到宋元话本《西湖三塔记》,再到冯梦龙《警世通言》里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学术界公认白蛇故事发展到定型期,故事构架已基本成熟。可以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白蛇传发展增异的
  一、蛇与传统文化
 
  魏晋志怪小说是爱情故事的温床,人妖之恋在彼时就已盛行。而白娘子的本相——蛇,其实早在远古时代就已成为先民的图腾信仰。叶舒宪、俞建章先生在《符号:语言与艺术》一书中归纳了蛇被视为崇拜物的几点因素:“蛇没有四肢,却往来迅速,行动自如,这一特征易于使人联想到一切有灵性的、神秘的东西,于是蛇成了普遍崇拜的对象。蛇出于阴湿之地,其状柔软委曲,由此可以类比联想到女性的特征。”①
 
  随着古典文化的发展流变,“蛇”也逐渐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比如“蛇是长寿的动物,道教的六十甲子神像中,有五位蛇相神,是属蛇的人们尊奉的元辰星宿神,供奉他们可获保佑,趋福避祸,平安长寿。”②白蛇修炼成仙变人的说法,即是受魏晋以来特有的宗教,道家文化的影响。《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一文中,曾提到的终南山道士“散施符水,救人病患灾厄”,给许宣两道灵符,“一道符,三更烧,一道符,放在自头发内”,即是道教尚养生、丹药、符咒之术的体现。文中还提到,许宣遇赦回到杭州后请呼蛇戴先生捉蛇,“先生装了一瓶雄黄药水,一直来到黑珠儿巷内”,用雄黄酒趋蛇之法,在东晋葛洪的道教论著《抱朴子》中提到,“或问隐居山泽避蛇蝮之道。抱朴子曰:‘昔圆丘多大蛇,又生好药,黄帝将登焉,广成子教之佩雄黄,而众蛇皆去。’”③
 
  二、儒佛思想的融合、统一
 
  在明代冯梦龙整理成文的故事中,那些官职名称、街巷地名都是宋代的,只有一个例外,法海本是唐朝的和尚,因为他在后代也享有盛名,故被捏合过来。④所以,白蛇传故事的文化背景比较复杂。许宣是生药店主管,算是做生意的人,与唐传奇男主人公多为士人才子有差别,主人公身份的变化正是作者身份的转变。唐传奇属于上层文人写作,而“三言二拍”的编纂者冯、凌二人属于民间文人,一生仕途坎坷,且他们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多为社会下层的人生失意者。作者身份的变化恰恰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三言二拍”较多地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感情意识和道德观念,具有市民文学色彩。加之当时社会环境也比较复杂,儒佛道三家互相影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等等,体现在小说中便是人物的思想、性格融合三教,更具人情化。
 
  许宣身上具有儒家思想的痕迹。且从作者为他赋的几首诗来看吧。许宣第一次吃官司被发配苏州时,“心中愁闷,壁上题诗一首”,首先,壁上题诗这一行为就带有浓厚的儒学文士色彩。许宣在发泄自己对白青二人不满的同时,又深切地表达了他的故乡意识,登高远望,思家断肠,这都好似一个出门远游的士子。后宋高宗策立孝宗,大赦天下,许宣返回家乡杭州时“欢喜不胜,吟诗一首。诗云:感谢吾皇降赦文,网开三面许更新。死时不作他邦鬼,生日还为旧土人。不幸逢妖愁更甚,何期遇宥罪除根。归家满把香焚起,拜谢乾坤再造恩。”这是许宣故乡意识的再次体现,也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回归。同时,许宣感谢皇恩,拜谢乾坤,斥责妖孽,焚香祈祷,透视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映射了儒道佛文化对他的影响。这两首诗也都提到对妖的怨恨,为后文许宣看破红尘出家礼佛做铺垫。
 
  冯梦龙善寓教化于小说,故事末尾常含警世教训之意味:法海禅师奉劝世人,“爱色之人被色迷”,应心正身端,对女色作无常观想,否则就像那许宣,“带累官司惹是非,白蛇吞了不留些”。在古典小说中,蛇的形象一般是不佳的,这反映世人对于蛇存着怖畏之心,惊世骇人的蛇相,易使人产生防卫机制的心结,故白娘子虽无意害许宣性命,但仍被原罪地决定了它的悲剧命运。法海在文中形象并不丰满,只是扮演执法者的角色,维护道统与法则。
 
  三、宗法社会下文人的精神补偿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