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由《追风筝的人》看人物形象塑造

时间:2016-02-18 09:11 点击:
【论文摘要】马克福斯特执导的《追风筝的人》根据胡塞尼的同名小说改编,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对原著的忠实,尤其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影片基本上保留了小说之中人物值得玩味的成长历程、人物真切的情感与体验以及某些带有隐喻色彩的物品与人物之间的深
  【论文摘要】马克·福斯特执导的《追风筝的人》根据胡塞尼的同名小说改编,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对原著的忠实,尤其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影片基本上保留了小说之中人物值得玩味的成长历程、人物真切的情感与体验以及某些带有隐喻色彩的物品与人物之间的深层意义,这也正是《追风筝的人》的最大魅力所在。文章从主要人物前后呼应式的情感表达、次要人物的双重比照模式、隐喻模式与人物塑造三个方面,分析《追风筝的人》的人物形象塑造。
  【论文关键词】《追风筝的人》;马克·福斯特;卡勒德·胡塞尼;人物形象塑造
  马克·福斯特将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著名小说《追风筝的人》(TheKiteRunner)拍摄成了同名电影,而胡塞尼本人也担任了电影的编剧。[1]电影讲述了关于一场跨越数十年的漫长忏悔与主人公自我救赎的故事,并且因为这个故事被放在了阿富汗这个战火纷飞的特殊地域,使得整部电影充满了令人震撼的勇气和爱。尽管电影在问世之后毁誉参半,但是不可否认它给更广的范围内的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阿富汗历史与当代生活的途径,为未曾读过原著的人打开了一扇解读阿富汗人心灵的窗户。尽管由于艺术形式以及政治因素的限制,胡塞尼不得不改动了小说中的一些细节,但是在具体的场景、情节上,胡塞尼仍然忠实于自己的处女作。尤其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胡塞尼基本上保留了小说之中人物值得玩味的成长历程、人物真切的情感与体验以及某些带有隐喻色彩的物品与人物之间的深层意义,这也正是《追风筝的人》的最大魅力所在。
  一、主要人物前后呼应式的情感表达
  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电影情节的铺排是息息相关的。《追风筝的人》一开始以主人公阿米尔的回忆展开,在其有关童年生活结束之后的叙事,基本上都是以线性形式展开的。[2]整个故事的叙事主线并不复杂,其中主要包括“阿米尔(包括阿米尔的父亲)的命运”“哈桑(包括哈桑的儿子)的命运”与“阿富汗这一国家的命运”三条主轴,而阿米尔这条线为主线,有力地将后两条叙事线索进行紧密的扭合。三线交织在一起,既有先后承接的关系,也有互相交融之处。因此,阿米尔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成败就直接关系到整部电影的得失。
  在《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对于哈桑的感情体现在一句关键台词:“为你,千千万万遍(Foryou,athousandtimesover)”,这句台词分别出现在片头与片尾,形成呼应,给予观众极大的感动。在故事的开头,说出这句话的人是对小主人阿米尔极为忠诚的哈桑。为了给阿米尔追回风筝,哈桑默默地忍受了恶少阿瑟夫的强奸,而目睹了一切的阿米尔也受到了某种愧疚的折磨,这里构成了影片的前段。中段部分,阿米尔与父亲移居美国,结婚生子,渐渐遗忘了与哈桑有关的童年往事,直到接到父亲密友拉辛汗关于哈桑的信。接下来则是电影的末段,在塔利班的恐怖统治下,哈桑为了守护阿米尔的家而被杀,阿米尔赶到巴基斯坦解救了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同时哈桑的身份也真相大白,原来他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兄弟。整个解救过程中,观众既为阿富汗的满目疮痍而感到触目惊心,又为索拉博再次遭受阿瑟夫的惨无人道的折磨而备感震撼。然而在阿米尔历经千辛万苦将索拉博带回美国后,带他放起自己童年的风筝,并对他说了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索拉博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电影由此留给观众余味悠长的感动。
  阿米尔这一人物在电影的开头是一个怯懦的富家子弟的形象,也正因为这一点,他感觉到父亲对他不如像对哈桑那样充满赞赏,因此内心对哈桑有一份隐隐的嫉妒。加上内心的主仆观念,他并没有回应哈桑说出“为你,千千万万遍”时纯真的友谊。然而哈桑无论阿米尔如何背叛、诬陷他,始终都对阿米尔怀有可贵的情感。而在影片最后,阿米尔对索拉博说出同样的话时,代表他愿意站在哈桑——孩子的父亲这一位置,正如哈桑曾经对他那样无比赤诚地对待对方。而此刻阿米尔、索拉博与哈桑、阿米尔之间形成一种呼应。阿米尔作为两对关系的连接人,他在温柔安抚心灵受过巨大创伤的索拉博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治愈。
  除此之外,影片中的前后呼应与反复印证比比皆是,这既烘托了人物的情感,也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如当阿米尔与阿瑟夫一伙恐怖分子搏斗,眼见不敌的关键时刻,正是索拉博用弹弓(阿米尔当年送给哈桑的生日礼物)打瞎了阿瑟夫的一只眼睛,实现了自救。这同时也使得索拉博的形象不再只是一个毫无反抗精神,被苦难折磨得麻木的孩子,也暗示了他与阿米尔之间天然的感情纽带。另外,这一情节也是对前面阿米尔与哈桑产生裂隙的一种对照,对无辜死去的哈桑而言,这枚将阿瑟夫打得血流如注的弹丸早在数十年前就应该射出,哈桑曾经为了保护阿米尔用弹弓打中了阿瑟夫的脸,被强暴的那天因为没带弹弓而使得他的悲剧由此开始。在日后的和平间隙,哈桑教会了索拉博使用弹弓并要他随身携带,而索拉博的复仇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这一巨大悲剧的终结。无论是在电影的叙事还是在人物情感关系上,这种呼应都形成了一个闭环。
  二、次要人物的双重比照模式
  除了主人公以外,影片对于次要角色的塑造也是极见功力的,这些次要人物是服务于主人公阿米尔这个人物形象的。在阿米尔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哈桑以外,父亲、拉辛汗、妻子等人都对他的生命有过重要影响,没有这些次要人物的存在,阿米尔就无法面对自己内心的软弱走向成熟。同时,影片的杰出之处就在于,在塑造次要人物之时采取了一种双重比照的方式,让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存在某种对应与互文,从而深化观众对于主要人物的理解。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