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所言“不被理解,这是具有某种荣誉的”。[2]16为了实现作品的诗学效果,诗人经常有意将不同的意象进行创造性整合,形成弱关联甚至不关联的信息。借助弱隐含、弱关联的语言表达,诗人可以构成一种自我满足、涵义富丽的形体,吸引并鼓励读者对自己的信息付出相当多的处理努力,产生预期的诗学效果。创造性概念整合正顺应了诗歌语体的这种交际功能与语体特点。
四诗歌语言中概念整合手段高频运用的内在动因
4.1语言精炼的内在要求
诗歌语言不能像平常说话(如口语语体)或科学的逻辑论证(如科技语体)那样铺陈,“‘精炼’是诗歌艺术的最大特点”。[10]而概念整合可以将结构元素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压缩掉,以现有的、熟悉的概念来表达融合、凝练的意义,这恰恰可以满足诗歌的语言特点。例如:
(4)高速公路穿过落日(北岛《无题》)
此例是一个绝妙的概念整合。诗人用极其精炼的语句表达了一种完美的意境。但从常规的语义匹配来看,高速公路是不可以穿过落日的。“高速公路”“穿过”和“落日”分别代表三个不同域的概念,三者同时出现在一个整合空间里时,能够激活一些隐性信息,比如,“高速公路”可以激活“地点”“交通工具”等概念,“穿过”可以激活“司机驾车穿越”“汽车飞速奔驰”等信息,“落日”则可以激活“时间”“美丽的黄昏”等意义。读者借助背景图式、认知经验和文化知识可以进行模式完善(patterncompletion),使整个画面变得完整,从而营造出一个美好的意境。这个意境由三个有密切联系的事件组成:(司机驾驶)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夕阳西下,汽车在落日余晖中疾行。显然这样用三个句子表达的类似的意义既失去了诗歌应有的美感,也不符合诗歌语言高度精炼的内在要求。但借助概念整合可以压缩大量的信息,从而实现“以最少的词汇阐述最丰富的意蕴”的目的。[14]
在概念整合过程中,最简单的、最理想的整合网络模式是四个心理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概念整合网络。当然,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整合过程可能会更加复杂。比如,两个输入空间通过映现、匹配和投射形成一个整合空间。这个整合空间还有可能作为一个输入空间参与新的整合网络,从而构成错综复杂的多个整合空间相互联系的概念网络。多次整合的终极结果是形式更简练,而表义更复杂。此外,概念整合网络并非建立之后就一成不变,人们还可以用其构建复合空间,也可以对其进行解析、重构,因此,随着人们认识力的发展,新的概念整合网络会不断出现,从而使诗歌语言的简洁度与精炼度达到极致。
4.2表达复杂内心情感的需要
“诗歌语言是一种建立在记号基础上的情感语言”,[7]215也是一种内向性的语言,一种用以表现言语主体,即诗人的主观情感、思想、感触或价值观念等主观情绪的语言。情感本身无形式,它是各种心理成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倾向和张力状态。在心理活动中它附着于各种表象,在诗歌中它附着于具体的语言形式。语言在诗歌中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其造形功能,营造一种表现情感的形式,吸附读者的情感体验,让读者在体验中与诗作中的艺术世界进行交流,从而领悟更深层次的意义内涵。Britton等(1975)将语言表达分为叙事和诗歌两大类型。它们的不同功能可图示如下:
上图表明,诗歌语体的功能与叙事语体不一样,诗歌多用来表现诗人的内心感受,其主要功能是取悦作者本人。因此,诗歌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语言,展现了其自然语言的艺术职能。[3]从表达内容的主客观性来看,各种语体的语言构成了一个连续统,科技语言、日常语言、文学语言、诗歌语言等都处于这个连续统中。科技语言描写的是客观世界,处于语言连续统的一端,是一种外向型的语言;诗歌语言描写的是人的主观情感,处于语言连续统的另一端,是一种内向型的语言。
由于诗歌是主观性很强的内向型的语言,因此,诗歌中的情感表达一般不是直抒情意,而是用间接、委婉的方式实现诗人的情感诉求。比如,诗句“我在港口等你/灯光计算着夜的容量/多少悲舟——/那些世代相传的锚/水下生锈的风暴”(北岛《围困》),含蓄、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痛苦、悲愁和厌世等复杂的感情。这些感情正是通过“悲舟”“生锈的风暴”等整合后的概念含蓄地表达出来的。
4.3语言陌生化的诗歌美学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