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陀氏的《罪与罚》采用了讽刺性的梅尼普体,文学的狂欢化渗透于梅尼普体,因此陀氏小说呈现出狂欢化的叙事特征。
【论文关键词】狂欢式;狂欢化;梅尼普体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高尔基曾说过:“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两个最伟大的天才,他们以自己天才的力量震撼了全世界,使整个欧洲惊愕的注视着俄罗斯”。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中认为陀氏小说呈现出狂欢化的叙事特征。狂欢式指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仪礼、形式的总和。有一套表示象征意义的具体感性形式的语言。狂欢式转为文学的语言就是狂欢化。狂欢式的四种范畴是:一、人们之间随便而又亲昵的接触。二、插科打诨。三、俯就。四、粗鄙。
狂欢化的世界感受及其特有的诸范畴,在狂欢节上的笑,狂欢节加冕脱冕的象征意义,狂化式的两重性质,还有狂欢式自由布局的语言——深深渗透到文学体裁中。
一、加冕脱冕仪式
狂欢节上主要的仪式,是笑谑的给国王加冕脱冕。这一仪式的基础,是狂欢式的世界感受的核心,即交替与变更精神、死亡与新生精神。加冕和脱冕是二合一的双重仪式,表现出更新交替的不可避免和创造意义;还说明任何制度和秩序都具有相对性。对于狂欢式的思维来说,非常典型的是成对的形象。
拉斯科尼科夫就是一个狂欢式的形象,他是一个脱离生活常规的人,“在学校他简直没什么朋友;他谁都不远接近,他不到任何人家里去,也不欢迎别人来看他。于是很快,谁也不理他了。”由于饥饿、疾病以及杀人前后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道德良心的谴责,总是说些让人摸不着头脑话,和做些奇怪的事。大家都认为他是疯子。他的思想和性格是分裂的,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他为人忠厚,心地善良。曾帮助过一个患病的穷同学;从火中救出两个孩子;又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倾其所有,为马美拉多夫料理丧事。同时他又是一个残忍的杀人犯,不但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而且为了灭口,狠心的杀害了她无辜的妹妹丽莎维塔。他杀人是想摆脱贫困的境地,为了帮助母亲和妹妹。同时又是他的“超人”的思想在起作用,他只是想印证自己是不是不平凡的人。“杀死一个老太婆算什么,不过是小试锋芒”。杀人后,良心和道德的谴责使他接近崩溃,但他又不承认自己犯罪,不肯放弃自己的学说。最后他在索尼娅的爱的感召下,投案自首,最终放弃了自己的理论,皈依上帝,重获新生。
作品中塑造了许多成对的形象,如斯维里加洛夫和杜尼娅、卢仁与索尼娅等。斯维里加洛夫是一个灵魂空虚、好色的恶霸地主。而杜尼娅则是一个善良美丽的天使,她极为贞洁,坚决拒绝了斯维里加洛夫的引诱和求婚。但为了家人,决定出卖自己,嫁给卢仁。卢仁是个自私自利、道貌岸然的资产阶级的代表,而索尼娅代表着广大受压迫的贫苦人民。
二、地狱
在欧洲的狂欢节上,总有一个特殊的处所(一般是辆大车),被称作地狱。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俄国,旧的封建农奴制迅速瓦解,新的资本主义势力以十分野蛮的方式急速发展;广大农民经受这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纷纷破产,逃亡城市,出卖劳动力。他们与原来的城市贫民一起,充斥穷街陋巷,过着衣食无着的悲惨生活。彼得堡的干草市场及其附近的贫民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缩影。这里聚居这大批颠沛无告的工人、手艺人、小商贩。这里是穷人的地狱。
拉斯科尔尼科夫住处是只有六步来长的一个小笼子,破败不堪,布满灰尘,当母亲第一次到这来时说这简直就像个地狱。这是狂欢化的地狱的象征。
对死亡的描写是建立在狂欢体的俯就上;这描写充满了粗俗和平凡的语气,充满了狂欢体的象征意义,同时又是粗俗的自然主义。如玛尔法?彼特罗夫娜在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喝了一瓶酒之后,马上到冷泉里洗澡,突然中风而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