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范小青新世纪小说中的身份焦虑(3)

时间:2014-12-03 11:57 点击:
刘言在回乡的时候也遭遇了类似的问题,关于自己的属相,小龙、大龙、兔、猴、狗不一而足,时辰是热天的黄昏还是冬天的清晨,职务是科长还是处长、副处长,这些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最后都成了问题。最真实的东西也许正

  刘言在回乡的时候也遭遇了类似的问题,关于自己的属相,小龙、大龙、兔、猴、狗不一而足,时辰是热天的黄昏还是冬天的清晨,职务是科长还是处长、副处长,这些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最后都成了问题。“最真实的东西也许正是最不真实的东西。”“你真的以为你就是你自己吗?”这一切,导致刘言在朋友生日聚会上的爆发。

  在此,我们不禁惊诧于名字、语言、生日、相貌等因素在一个现代人的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人们无时无刻不受名字、生日等因素的牵绊,它们构成了人们身份的一大部分,也成为人们自我确证的重要依据。但是它们可以完全左右人们的生活以至人生吗?难道名字、生日不能确定,“你辛辛苦苦努力的,可能根本就不是你的人生”了?现代人的身份感、自信感到底从何而来,又为何而去?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人们丢失了什么?

  对身份的认同,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过程。行驶在现代快车道上的城市人,很难实现自我精神世界的整合,如此便需要用外在的名字、生日、相貌等因素来确证自己。当这些外在因素不能确定的时候,人便感觉自我确证出现了问题、自我的意义消失了,造成自我的迷失。

  “身份焦虑作为一种对于自身在都市生存中不确定性的情绪流露,是现代人身处城市的话语之中,核心期刊目录2014对城市现实感到无奈和不满意、而理想之城的寻找和建构又未完成的惶惑,其中透露出来的是现代都市人内心深处对自我、对归属、对家园的急切渴求。”[3]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人们迈着匆匆步履,默念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时代的快车道上奋力前行,唯恐落伍和失败,人们都来不及等待灵魂跟上自己的脚步。现代城市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意味着人们所一贯认同的文化习惯的变化,社会关系趋向冷漠疏离,导致身份转换的不适应以至人性的失落和自我的迷失。因此,转型时期城市人的身份焦虑,便来自“认同城市,但却又无法全然地与现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交相融合,无法在城市中真正实现自我”[3]。城市人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身份焦虑可见一斑。

  三.寻找——回家的路

  农民工抑或是城市底层大众,他们身份的无所归属或是不能确定,对于“我是谁”这一问题的无所适从,代表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受压抑以至被异化。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底层民众对于身份的焦虑正是出于他们对确证自我的执着追求,对安心生活的热烈向往。范小青描绘他们遭遇的精神困境,也表现他们性善、坚韧而通达的精神,这使她的创作感染了生活的热度,使得其作品在严峻中显出温情,在沉重中带有轻松,给人以温暖和慰藉。这其实也正是范小青在试图为深陷身份焦虑困境的现代人,寻找精神出路并创造可能的条件。

  社会现实总是抛出一个又一个难题与疑惑,范小青也不断在创作中找寻“别一种困惑与可能”,她的小说题目经常是疑问语气:“谁能说出真相”,“我在哪里丢失了你”,“你要开车去哪里”,“哪年夏天在海边”等等。发问是范小青的思维特征,是其小说坚韧不拔的主旨,是其创作寻寻觅觅的助推器。[4]范小青的创作总是在无疑处有疑,让人们跟随小说去追问事实的真相,寻找真正的自我。

  “问人问自己,能问出长长短短?长长短短,何人评说?所以我不必很在乎长和短”。“其实却是问的‘我是谁’,明明知道‘我是谁’不会有答案,偏偏还是不肯放弃”。[5]于是范小青笔下的人物总是执着地想要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或者是获得问题的最终答案。他们不断地寻找,跨越时间、地理等各种障碍,以求获得心灵的安宁。《城乡简史》中自清,为了自己的日记远赴甘肃农村;《谁能说出真相》中沙三同根据线索不断访求丢失的笔筒;《我们的朋友胡三桥》中王勇不断打电话想要找到当初见到的那个胡三桥。结果是他们都没有找到想要找的东西、想要找的人、想要弄清楚的事,最终他们不再寻找,却通过这寻找的过程获得了心灵的安宁。在寻访的过程中,在是与不是的错位中,他们渐渐地体悟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渐渐明白了自己是谁。这便是他们确证自我,获得自我身份认同、解除身份焦虑的过程,也是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回答过程。

  要特别指出的是,范小青苏州小巷题材的作品,似乎为人们找到了“回家的路”。《回家的路》中,彭师傅夫妻坐在小巷口等痴呆的儿子彭冬回家,而吉秀水也在为彭冬担心的过程中更加靠近了河那岸自己的家,他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回家的路。《回乡记》是范小青钟爱的小巷题材的作品:回乡看到婆婆、奶奶的生活,看到那些自然、平静、和谐的日子,浮躁焦虑的心便找到了依托,母亲一直在寻找的东西也就找到了。

  范小青毫不掩饰对于苏州小巷题材作品的喜爱,她说:“其实我很偏爱我原来的一些中短篇小说”[6]。因而,她时不时总要写一些此类题材的作品,而正是这鹰扬巷、朱家园、六福楼为现代人失落的自我找到了寄托,范小青也以此为现代人的精神生态找到了出路。其实,人们一直所寻找的都在那平淡安宁的小巷生活中,在内心的自足与平静中。

  心安即是家。范小青笔下的人物都有一种执着的寻找精神,寻找丢失的东西,寻找事情的真相,寻找失落的自己,即使最后寻不到,或者是根本就没有所谓真相存在,只要人心获得了满足与安慰,寻找的目的便达到了。最终,苏州小巷里平淡玄远的人生范式为浮躁焦虑的心灵找到了家园。这其中体现了一种人生的睿智,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走向一种心境的淡远平和,这也是范小青将佛禅思想与世俗人生结合的产物。[7]

  善良的天性、寻找的精神、苏州小巷的传统生活,范小青不仅在小说中描绘底层人民的身份焦虑,也为挣扎于此的人们指明了救赎之路,为“无根的人”提供了确证自我的道路。

  范小青的很多短篇小说都写得轻松诙谐、铺展随意,以一种徐缓的语调叙说着世俗中的琐细人生。范小青的小说以轻松玩笑的笔调描写农民工在城市的遭遇,描写城市普通人的生活场景,她不刻意渲染苦难,不刻意运用使人眼花缭乱的现代技法,却直达现代人生存的最深处,走进他们的心灵。这源于作者对人生的近观与热爱,也源于作者对人生的远观与反思。

  注 释

  [1]范小青:变(创作谈)[J].山花.2006(01):13-14.

  [2]德波顿(de Botton,A.).身份的焦虑[M].陈广兴,南治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1.

  [3]马君雅.城市化进程中身份转换的焦虑——论转型时期都市小说“城市人”的身份建构[D].浙江大学.2012

  [4]程德培.变化之中有变化——范小青长篇小说《香火》读后[J].当代作家评论,2012,(01):9-17.

  [5]范小青.贪看无边月[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189.

  [6]李雪,范小青.写作的可能与困惑——范小青访谈录[J].小说评论,2010,(05):41-46.

  [7]李雪.范小青佛理小说主题诠释[J].小说评论,2010,(05):49-54.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