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试论《诗经》“文王之德”中的孝道观

时间:2014-07-23 13:45 点击:
【摘 要】《诗经》中有大量关于周文王的刻画,而周文王身上有很多孝及其由此生发出来的美德,这些都是构成文王之德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结合孝在封建社会中的具体含义,结合《诗经》文本中对文王的具体描写,来阐释文王所表现出的孝道观。 【关键词】《诗经

  【摘 要】《诗经》中有大量关于周文王的刻画,而周文王身上有很多“孝”及其由此生发出来的美德,这些都是构成“文王之德”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结合“孝”在封建社会中的具体含义,结合《诗经》文本中对文王的具体描写,来阐释文王所表现出的孝道观。

  【关键词】《诗经》;文王之德;孝道观

  “孝”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维系封建宗法制社会的必要工具,也是至今都深植于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传统。《诗经》在《雅》《颂》中有许多关于周文王的诗篇,歌颂“文王之德”也是《雅》《颂》部分的重要主题。

  在歌颂“文王之德”的诗篇中,有不少都与文王的“孝”有关,这对春秋后推崇“文王之德”的历朝历代影响巨大。《诗经》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三千年来的思想进程,正如顾颉刚先生所言“《诗经》这一部书,可以算作中国所有的书籍中最有价值的”,解释清楚“文王之德”中的孝道观,可以对早期“孝”观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进而厘清“孝”文化在今后历朝历代的发展脉络。

  根据笔者的思考,以及对其他学术论文的参考,西周孝道观在《诗经》中文王身上的体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敬奉父母,听从教化

  “善事父母”是最直接的关于“孝”的体现,但值得注意的是,所谓“孝”是建立在一种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体制上的,而这种体制在文王之前时间确立并不稳固。

  历史学家吕思勉认为,“其实人类的团结,并非是专恃血缘的”,他认为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亦大率是分为老、壮、幼三辈,而不再问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当此之时,哪有所谓夫妇、父子、兄弟之伦呢?”的确,《礼记·礼运》便有在大同之世“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说法。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孝”是不存在的,也很少有类似“善事父母”的说法。

  通过《诗经》中《玄鸟》《生民》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简狄与契、姜嫄与后稷靠血缘维系的亲子关系是十分脆弱的,简狄和姜嫄不仅在受孕方式上存在神化色彩和偶然性,而且对待孩子也是或不表,或“诞寘之隘巷”,“诞寘之平林”,“诞寘之寒冰”。而通过《诗经》中对文王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文王同父亲王季、母亲太任的关系开始被重视。

  《诗经·大雅·大明》: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

  《诗经·大雅·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

  在《大明》篇中,特别突出强调了王季和太任的德行,即“乃及王季,维德之行”。这也为后来描写文王实行德行功绩做好了铺垫,这也是作诗者有意突出了王季、太任的教化作用。不管这种对文王的教化是有意的还是隐形的,文王都能做到“小心翼翼”,朱熹《诗集经传》中评价:“小心翼翼、恭慎之貌、即前篇之所谓敬也。文王之德以此为盛。”朱熹的评价把父母的德行对文王的影响抬到了一个无比崇高的地位,文王恭敬谨慎地样子也是他听从父母教化,敬奉父母的“孝行”。

  《思齐》篇作为系统赞颂文王“文治”的一篇,在一开头便颂扬文王的祖母和母亲,也充分体现出文王身上的德行与其家族传统和教养是分不开的,《毛诗正义》曾指出:“思齐,文王所以圣也。”朱熹也评价:“此诗亦歌文王之德,而推本言之。曰,此庄敬之大任、乃文王之母,实能媚于周姜、而称其为周室之妇。至于大姒、又能继其美德之音、而子孙众多。上有圣母,所以成之者远,内百贤妃,所以助之者深也。”

  二、敬祖祀宗

  古人将祭祀看做对逝去先祖恪尽孝道对的方式。根据王慎行先生的考证,《逸周书·谥法》载:“协时肇享曰孝”,《周礼·地官·鼓人》也有:“以路鼓鼓鬼享”,《郑注》:“鬼享,享宗庙也”,《贾疏》:“天神称祀,地祇称享,宗庙称享”,《说文》:“享,献也”。从他列举的这一系列材料中,不难发现,古人将祭祀当作对逝者的“孝”,因此都非常重视。《礼记·坊记》中也说:“祭祀之有尸也,宗庙之有主业,示民有事也。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

  文王在《诗经》中也是一个重视祭祀的德行之人。《大雅·灵台》一篇便与文王的祭祀活动有密切关系。作为一篇描写“辟雍”的诗歌,《灵台》对“辟雍”的组成部分灵台、灵囿和灵沼分别都有涉及,其中灵囿与灵沼也都与祭祀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推断,《灵台》篇与文王重视祭祀是密不可分的。而面对灵台的修建,可以看到“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的壮观景象,这些充分说明在文王受到当时子民的爱戴,一幅太平盛世的景象,通过后两章对文王在辟雍中安享钟鼓之乐,以及对华丽乐器的描述,我们也可以看出文王对祭祀的重视。值得注意的是,从整篇诗可以看出在文王的统治下,子民自发踊跃修建灵台,一方面说明他深得人心,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祭祀的普遍重视,因此文王此时的“孝”已经推广到了普通百姓的层面,达到了“教民追孝”的目的。

  在《思齐》篇中,也有关于文王重视祭祀的描写:

  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神罔时恫。……

  雍雍在宫,肃肃在庙。不显亦临,无射亦保。

  不难看出,在文王的信仰中,祭祀除了发自内心地表达“孝思”之外,还能够祈求多福,保佑后代免于灾祸,有一定程度的功利主义心理在里面。因此做到“肃肃在庙”,对文王而言除了是怀念先王以铭志的需要,也是实行教化、维护统治的必要手段。

  三、继承先王遗志

  在《周颂·闵予小子》篇中,当时面对“三监之乱”的成王在宗庙中对列祖列宗发誓:“维予小子,夙夜敬止。於乎皇王,继序思不忘!”可以说他很好的领会了西周孝道观中的一个方面,就是继承先王遗志。在其他文献中,也有类似的描述,比如《礼记·中庸》云:“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尚书·文侯之命》云:“汝肇刑文武,用会绍乃辞,追孝于前文人”。可见,继承先王遗志在当时就已经成为“孝”的一种,也是西周孝道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文王的“孝”也包含这项内容,并且有非常直接的体现。

  《大雅·文王有声》:筑城伊淢,作丰伊匹。匪棘其欲,遹追来孝。王后烝哉!

  筑城池、定丰京,并非由于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是为了满足对先祖的孝思,这是文王继承先王遗志很直接、生动的一个证明,可以看出文王完成先王未经心愿的使命感。朱熹在《诗集传》中评价此部分:“言文王营丰伊之城,因旧池为限而筑之,其作邑居,亦称其城而不侈大。皆非急成己之所欲也,特追先人之志,而来致其孝耳。”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