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解读《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形象

时间:2014-07-23 13:41 点击:
【摘 要】《追风筝的人》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友情故事,这本小说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的友情故事开始展开。本文旨在从精神分析法角度,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解读阿米尔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看到由本我转向自我,最终在

  【摘 要】《追风筝的人》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友情故事,这本小说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的友情故事开始展开。本文旨在从精神分析法角度,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解读阿米尔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看到由“本我”转向“自我”,最终在“超我”的作用下,使得阿米尔回归人性中的善良和纯真。

  【关键词】精神分析法;三重人格结构学说;阿米尔

  一、引言

  “精神分析评论是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现代心理学理论运用于文学研究的一种批评模式。它是20世纪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朱立元,57)“弗洛伊德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提出了三重人格结构学说。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格也有三个部分构成:伊德(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朱立元,62)“本我”是生理的、本能的、无意识的东西,缺乏逻辑性,只是追求满足,无视社会价值,它为各种本能冲动、欲望提供力量,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基础和源泉;“自我”是理性的、通情达理的,与激情的本我相对,是可以控制的,它既要满足“本我”的要求,又要使之符合“现实”调节两者之间的冲突;但“自我”并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超我”负有监督我的使命,有道德良心、负罪感,具有自我观察、为自我规划理想的功能,代表一种本我的道德限制(即良心),它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刘烨编译,1)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中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解读《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形象。

  二、阿米尔的人格分析

  1.本我阶段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本我(自私和懦弱)表现的淋漓尽致。在第一次和阿塞夫起冲突时,阿塞夫说了一句“你怎么可以和这样的人做朋友?”那时在阿米尔的内心,“我对哈桑很好,就像对待朋友,甚至还要更好,像是兄弟。但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何以每逢爸爸的朋友带着他们的孩子来拜访,我玩游戏的时候从来没喊上哈桑?为什么我只有在身边没有其他人的时候才和哈桑玩耍?”说明阿米尔的本我(懦弱),他害怕别人会以为自己跟一个有伤风败俗母亲的仆人成为朋友。阿米尔内心存在宗教种族和等级观念,阿米尔是普什图人属于逊尼派,哈桑是哈拉扎人是什叶派。第二次和阿塞夫相遇,是风筝大赛抢夺最后一只蓝风筝时。哈桑知道阿米尔渴望得到那只蓝风筝,他为了让阿米尔梦想实现,不得不以被阿塞夫强暴为代价。而阿米尔,因为自私,他希望得到爸爸的肯定。阿米尔出生时第一个叫是“爸爸”,在阿米尔心中爸爸就是他最崇敬最爱的人,象征性的理解则是,爸爸是阿米尔的“妈妈”。“根据伊谛普斯情节,童年时期表现出来的那种雌雄同体:就是说,一个男孩子不仅对其父亲有一种矛盾态度,对其母亲有一种深情的对象选择,而且他还同时像一个女孩那样,对他的父亲表现出一种深情的女性态度,对母亲表示相应的敌意和妒忌。”(车文博主编,154)阿米尔从出生那天开始就失去了母亲,所以,在阿米尔的心中父亲的爱就像“恋人”一样重要。为了得到爸爸的爱和肯定,他不惜付出一切。阿米尔从此受到良心上的谴责,他憎恨那样的自己,十分内疚,无法面对哈桑,而选择了逃避。他设计陷害哈桑,本我和自我的抗衡中,本我战胜了自我。

  从上述描述,我们可以看到阿米尔内心的自私和懦弱,这是他人格中本我的充分表现。弗洛伊德的“本我”,毫不掩饰地满足生物欲望,它是非理性的,随心所欲,阿米尔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为了得到父亲的肯定和赞许,不惜看着自己朝夕相处的玩伴被人强暴;为了躲避痛苦,他不惜用谎言来欺骗父亲,让哈桑不能不离开。阿米尔毫不顾及哈桑的感情和处境,只为了满足自己内心对父爱的渴望,遵循了“快乐原则”。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