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不教的教育学--“互联网+”时代教育学的颠覆性创新(上篇)(2)

时间:2016-03-24 10:26 点击:
梳理国内外不教的教育思想资源,我们可以得出几点基本的结论。第一,所谓的教与不教,都是一种教育的方式。在现有的教育学中,没有明确地对不教进行界定,作为一种教育方式的不教与教是混杂在一起的。第二,教与不

  梳理国内外不教的教育思想资源,我们可以得出几点基本的结论。第一,所谓的教与不教,都是一种教育的方式。在现有的教育学中,没有明确地对不教进行界定,作为一种教育方式的不教与教是混杂在一起的。第二,教与不教并非绝对对立的两极,而是互补共生的关系,我们既不能一味强调教而忽视的确存在着不可教的层面,也不能一味放大不教的作用,无视教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二者不可偏废,最好的教育在乎教与不教间。第三,虽然不教之教在人类教育思想史上一直存在着,但这种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却是一个现有教育学未曾详尽探讨的理论灰色地带,教育史上关于不教的思想是关于教的思想的伴生品,对于这种伴生思想我们极少进行单独的审思,对于不教的单独的审思是教育理论的一个新的生长点。按照克里斯坦森的界定,颠覆性创新主要面向"零消费者"和"零消费市场",16]对于教育学科而言,不教之教正是克里斯坦森所说的那种未被教育学开发与消费的"零消费者市场"。我们有必要对这个现有教育学未曾涉猎、不谈论的地带进行理论和实践层面的研究。
  要去开发这种"零消费者"地带,其研究的对象、理论基础、研究的问题也必然是与目前以教为研究旨趣的教育学不同的,为了与目前以教为旨趣的教育学加以区分,我们姑妄称之为不教的教育学。本文尝试将不教从各种教之中剥离出来,对教和不教进行细致的区分。教是指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直接地告诉、告知、给予、授予、教给、教授与讲授知识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是积极有为的,相应地,受教育者是被动接受的;不教是指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直接告诉、告知、教给与授予受教育者知识,而是让受教育者自己去探索与思考,自行获取知识,是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是积极有为的,教育者是无为而为、无为而治的。之前我们探讨教育方式、教育问题的时候,由于缺乏对于二者的明确区分,将教和不教的方式混沌在了一起,往往导致我们在对待某些教育问题上立场摇摆不定,甚至出现分歧,教育实践中有时还会无所适从。对于教和不教的细分,引人一个思考教育、审视教育的新维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教育现象、厘清教育问题。
  二、不教的教育学的颠覆性创新机制
  自道家的老子和庄子起,中国的哲学家就发现自然世界中事物的发展无不遵循一个规律,就是正反对动原理,所谓"反者道之动也"《老子》四十章)。他们认为,天下一切事物都按照"正反二元"相对而生、相对以形,"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事物在相互对立中不断变化,表现为正反两种力量的互动调节机制。任何一方对另一方既制约又促进,促进使对方增长、强大,制约使对方削减、衰退,两种力量相反相成,使事物稳定于一个符合整体和谐的消长状态。正反之所以能够对动,皆因世间万事万物中存在一种反力量,这种反力量使事物的正反两面相对而动,反极则正生,正极则反生,阳极阴便生,阴极阳又复生。在反力量的作用下,阴发展到极致终将趋向阳,阳发展到极致终将趋向阴。这个道理也可以说是一种反成原理,要想得到正面的效果,就必须从反面来采取行动;要想得到相反的结果,就要从其对立面人手进行转化。世间的万事万物包括人的种种行为都不能离开正反对动原理,任何事物都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任何事物都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这种向相反的方向的运动是一种破坏性的、颠覆性的创新发展,其中,反的力量则是颠覆性创新的动力所在。反成原理对教育学的颠覆性创新有两个重要的启示。
  启示一,教育学的颠覆性创新要从教的反面即不教切人。一般地,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是只知道用正的手段,从正的方面人手来获取正的结果,却不知道用反的手段、从反的方面人手来达到正的结果。"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黄帝内经o素问o阴阳应象大论篇》)。这是在人的身体机体上对正反对动原理的应用,其核心是在切人点的选择上,从反出发,从反求正。正反对动原理应用于教育亦如此。庄子在《人间世》篇讲到教育切人点的选择问题,颜阖将要当卫灵公太子的老师,就向蘧伯玉请教"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者,吾奈之何?"如何教育好这样一个"问题少年",蘧伯玉建议从反面切人:"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人,和不欲出。形就而人,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人于无疵。"受教育者如果表现得像个无知的儿童,那么,教育者也与他一样表现得像个无知的儿童;受教育者如果随心所欲,那么,教育者也与他一样随心所欲;受教育者的行为如果不自我约束,那么,教育者也与他一样不自我约束。从表面上看,教育者是与受教育者一样的正或反,但又不是真正的同流合污的正或反,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为了运用反成原理,因势利导、由反引正、从反切人,帮助受教育者身上反的一面达到极致,从而实现由反到正的自我调节。克里斯坦森曾经说到颠覆性产品的一个重要特征,即颠覆性产品总是表现为一种与成熟产品完全相反的特征,相比成熟产品的复杂、昂贵而言,颠覆性产品"一般更简单、更便宜,也更可靠、更便捷"[17]。颠覆性产品是从与成熟产品相反的一面人手最终实现对成熟产品颠覆的,高端产品总是被低端产品颠覆,这充分说明,颠覆性创新也是遵循反成原理的。对教育学的颠覆性创新也要充分运用反成原理,从反人手、从反切人,即从不教切人,颠覆关于教的教育学。
  启示二,教的过度供给终将导致教育学颠覆性创新的发生。道家经典《阴符经o三皇玉诀》中运用反成原理得出一个结论:"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恩与害构成正反关系,恩害相对而生、对动转化。恩害反成、对动的原因在于:帮助一个人越多,得到帮助的人越是会形成对帮助的依赖而放弃自身的努力,一旦失去了外在的帮助,他将可能无法自我生存。出于好心的帮助最终导致了相反的结果,不帮助反而可能对他更有益处。"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说的就是恩害反成、对动的道理。外在的帮助只能解决一时之急,但却会使其养成懒惰、不劳而获的思想,这些都是反成原理的作用。由于认识到恩害对动中反的力量的调节作用,庄子主张要有节制地使用仁义。"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庄子o天运》)。要有目的地使用仁义,克里斯坦森将这其中的道理表述为"过度供给"。所谓的过度供给,是指一旦有一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能够很好地满足市场对功能性的需求,客户将不再根据功能性来选择产品,转而更倾向于根据可靠性来选择产品和供货商。这种选择终将会带来可靠性的过度供给,但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供货商经过不懈努力,具备了提供超出市场需求的可靠性时,竞争的基础将转向便捷性。当便捷性出现供给过度的情形时,客户选择的标准将转向价格。这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是性能的过度供给,"性能过度供给,是推动产品生命周期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一项重要因素"[18]。简言之,事物性能的过度供给最终必然导致颠覆性创新的发生。正如那些被颠覆的大公司都是死于自己的最大优势一样,各种越来越精致的教的方法和技术终将导致关于教的教育学被颠覆。
  在教育实践中,教与不教是一种正反关系,二者之间相对而生、相对而动,如同阴阳一样,动态地糅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容、互相依赖、互为体用。教与不教的对立与互根,能动地维系着教育过程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在教育过程中,没有绝对的、不包含不教的教,也没有绝对的、不包含教的不教。教与不教同样遵循了正反对动原理,教是为了不教,教中包含了向不教转化的力量;不教是为了更好地教,不教中也包含了向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转化的力量。教是为了不教,包含了教育的目的,一切的教都是为了最终不再需要教,实现这个目的的衡量标准就是受教育者学习能力的提升,当受教育者具备了自我学习能力,可以不再依赖教师的教的时候,教的目的就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也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目的是育人-使人成为人,包括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养育、人格的养成、人生的发展。认识到这一点,我们须谨记:教育的存在不是为了教给孩子知识,而是为了让他们自己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教是为了更好地教,是指通过不教的方法实现教育的目的,突出不教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教育过程中有些知识、技能的传递需要通过不教的方法来达成,需要从反的一面切人,从反的一面思考问题,从不教人手,通过不教实现教,用反成原理达成教育目的。因此,不教既是教育目的,又是教育的手段。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