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抗战教育的历史贡献与深远启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上篇)(2)

时间:2021-05-07 16:37 点击:
各抗日根据地在抗战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创造了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普通教育相结合的新型教育体系。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4],有计划地培养培训抗战干部,就成为战斗任务。干部教育有两大对象:一是

  各抗日根据地在抗战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创造了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普通教育相结合的新型教育体系。"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4],有计划地培养培训抗战干部,就成为"战斗任务"。干部教育有两大对象:一是教育老干部,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和文化知识,使他们理解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适应抗战新形势;二是争取大批青年知识分子为抗战服务。为了培养抗战的生力军,在延安创办了许多干部学校,如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女子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延安自然科学院、延安大学、华北联合大学。其中抗大总校办学9年,共毕业了8期学员,共29072人。"抗大抗大越抗越大",根据地到哪里,抗大就在哪里扎根。抗大总校先后创办了12所分校,共培养了十多万名军政干部。陕北公学仅4年就培养了一万多名干部,奔赴各地的抗日前线。
  群众教育和普通学校教育也为抗战救国服务。群众教育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众的抗战知识技能和民族自尊心为中心,中小学教育强调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各抗日根据地因地制宜,采用正规的中小学与非正规的村学、识字组、读报组等多种形式办学,根据群众自愿原则组织文教工作,实行"民办公助"。根据地广泛动员,保障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条件更为艰苦的游击区,广大抗日教师创造了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开展抗战教育,抵制奴化教育。有的准备两套教材,敌来则应付,敌退则恢复;有的则在地道中坚持教学,宣传抗曰。
  (二)国民政府实施战时教育体制
  国民政府实施战时教育体制,采取了四项举措。
  一是将大学迁人内地。1937年8月,国民政府行政院举行特别会议讨论东部高校西迁问题。9月2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各校内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是迁往长沙,后再迁往云南,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三校师生转移至西安,1938年再迁往汉中城固、南郑等地,组成西北联合大学。整个抗战时期,全国114所大专院校,有77所内迁。沦陷区90%的高级知识分子、50%的中级知识分子得以转移到大后方。
  二是创办国立中学,接收沦陷区流亡学生。当时沦陷区许多中学被迫停办,师生四散。在内地设立的临时国立中学,专门接收沦陷区流亡学生。1938年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国立中学暂行规程》,正式设立国立中学。1939年,国立中学共34所。
  三是设置"教育指导区",开展反奴化教育。国民政府教育部拟定《沦陷区教育设施方案》。1938年,沦陷区9省4市设置了50个"教育指导区",派遣教育干部赴沦陷区从事教育活动。1939年,成立"教育部战区指导委员会",规定了"消灭'奴化'教育之效能"等四项任务。1940年,国民政府通过《津贴沦陷区中小学教师办法》,对沦陷区内暗中为国家服务的中小学教师给予津贴补助。[5]
  四是实施贷金制,救济困难学生。为救济因战争而失去经济来源的困难学生,194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实施贷金制,学生可直接向学校贷款用于膳食及服装等各项费用,并免费提供住宿。1943年又出台了新办法,贷金制随后改成了公费制。抗日战争期间,由中学到大学毕业,完全依赖国家贷金或公费的学生,共约128000人。
  (三)民主人士积极为抗战教育服务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