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国内外教育信息化评价的政策比较发展趋势与启示(上篇)(4)

时间:2015-11-18 12:37 点击:
事实上,每一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教育信息化评价方法正经历着一个从定性到定性一定量一实证相结合的过程。 6.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教育信息化评价的研究中,还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表现在对高等教育信息

  事实上,每一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教育信息化评价方法正经历着一个从定性到"定性一定量一实证"相结合的过程。
  6.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教育信息化评价的研究中,还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表现在对高等教育信息化评价的研究关注度明显高于基础教育领域。即使着眼于高等教育领域,其研究状况也不容乐观,这是由于一直以来全国范围内缺乏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基础数据与评估方法,并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原因在于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间存在巨大差异,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评价体系明显不够完善,同时相关的评价研究缺乏广泛的测评实践。其次,在教育信息化评价的实践中,从评价的理念、目标、人员、标准、内容、方法到评价数据的分析,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改进的空间:
  (1)评价理念落后。相较于评价目的相对明确,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的理念是相对落后的。例如,研究成果多为理论性描述,缺乏可操作性评价模型和实际应用案例的问题;另外,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评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基本上属于"水平评估"的性质,主要考察硬件建设的水平、资源建设的数量、应用系统的多少,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数量等硬指标,即评价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水平,而对于教育信息化所产生的真正效用等软指标则重视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水平,也说明从管理到服务,将评价变成诊断的理念尚未真正形成。
  (2)评价目的难以衡量。教育信息化评价的总体目标是为了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但是光有总目标没有子目标,就会导致目标的难以衡量。我们需要一个可量化的目标,可以用数据说明如何就是推动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数据达到多少就推动到什么程度。
  (3)评价标准不统一。一方面,已有的大部分研究是高屋建瓴地站在外部评价者的视角,对学校教育信息化效益进行梳理、分析和评价,并以此提出教育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另一方面,尽管在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内存在大量的标准及规范性文件,例如,与教育信息化环境及资源建设相关的标准、与教育信息化相关人员有关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与教育技术产业及应用行业相关的技术标准等,而且这些标准扮演着引领、指导和规范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标准理论研究的缺失,导致该类标准文件在规范相应建设实践的同时,自身的建设却毫无规则可言,表现出重复、随意乃至某种程度的混乱[36][37]。此外,在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范围和可操作性、样本的数据、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及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等,仍然不容乐观。
  (4)方法技术落伍。我国现行的评价方法只是质和量的简单结合,没有案例和指南。在评价中,对新技术的敏感度低,应用新技术提高评价效果的实践少。纵观20多年来对教育信息化评价的研究,对评价数据的重视都不够,政策文件中涉及对评价数据的收集、应用和分析的更是寥寥无几。对评价数据的不够重视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对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的落实难于起到反馈和调节作用。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