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网络学习社区中促进知识深层建构的交互模式设计(下篇)

时间:2015-11-18 10:42 点击:
1.发出的帖子数与得到回应的帖子数的比较在第一轮行动研究中,网络学习社区共发帖246个,其中有188个帖子是得到回应的帖子,即存在互动的帖子。每位社区成员的发帖数量如表1所示:为了发现社区成员发出帖子数与得到回应的帖子数之间的内在关系,作者对其进行
  1.发出的帖子数与得到回应的帖子数的比较在第一轮行动研究中,网络学习社区共发帖246个,其中有188个帖子是得到回应的帖子,即存在互动的帖子。每位社区成员的发帖数量如表1所示:为了发现社区成员发出帖子数与得到回应的帖子数之间的内在关系,作者对其进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Sig.(双侧)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53,由于它大于0.05,因此配对样本之间差异不显著。另外,查t值表可知,t(df)0.05=t(9)0.05=2.262,而从表4-10中可以看出,样本t=2.229<t(10)0.05,所以发出的帖子数与得到回应的帖子数差异不显著。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网络学习社区成员发出了帖子以后能得到其它成员的回复,即成员之间的互动较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成员之间观点达成一致以及问题解决。
  2.发散性认知交互行为数量与收敛性认知交互行为数量的比较作者将每一个帖子作为内容分析的单元,根据前期研究所提出的社会性交互策略理论框架中所呈现的认知交互行为表现,判断其属于何种认知交互行为,并进行频数统计。
  根据相互同意度与评判信度的计算公式,作者得出主评判者与助理评判者1之间的相互同意度为0.92,主评者与助理评判者2之间的相互同意度为0.95,两位助理评判者之间的相互同意度为0.90,则三位评判者的平均相互同意度为0.92,三位评判者的评判信度R为0.97大于0.9,因此主评判者即作者对网络学习社区的246个帖子的归类可信度高,所以将它作为内容分析的结果。
  通过对246个帖子进行内容分析以后,作者得出了发散性思维认知交互行为表现和收敛性思维认知交互行为表现的频数统计图,如图3和图4所示:
  从图3和图4可以看出,网络学习社区发散性思维的认知交互行为中"澄清"认知交互行为数量最多,其次是"反驳"和"辩护"认知交互行为,"提问"和"引用"这两种认知交互行为数量较少。该网络学习社区的收敛性思维的认知交互行为中"评估"认知交互行为数量最多,其次是"综合"和"反思"认知交互行为,"协商"和"支持"这两种认知交互行为数量很少。作者发现在该社区中出现了较多"评估"和"反思"认知交互行为,社区成员在这种行为上的表现就是评价他人观点,联系实际反思社区的问题解决进度和自己观点中的闪光点和不足。而在该轮行动研究中并没有预设这两种认知交互行为,这就说明在社区成员的讨论中这些行为在促进达成共识以及问题解决方面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为了检查网络学习社区成员发散性思维的程度与收敛性思维的程度是否接近,作者对两者的认知交互行为数量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处理结果如表3可以看出,方差齐性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值为0.074,由于它大于0.05,说明两个样本的方差相等,所以在t检验结果中应选择假设方差相等这一行的数据作为本次t检验的结果,通过查t值表可知,t(df)0.05=t(8)0.05=2.306,而从表3中可以看出,样本t=1.344<t(8)0.05,所以两个样本之间差异不显著。Sig.(双侧)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216,大于0.05,这也说明两个样本之间差异不显著。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网络学习社区成员在交互模式的指导下思维的发散与收敛的程度相近,所以他们在知识深层建构的过程中进行了一定量的思维发散与收敛的任务。
  3.密度值检验
  为了检验网络学习社区成员互动关系的紧密程度,作者从社区成员发出的互动帖中,记录了他们间的互动关系(相互间存在互动,无论次数,都计为1,不存在互动则记为0),如表4所示:
  表4网络学习社区成员互动关系矩阵
  通过使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0)对上述关系矩阵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如图5所示:
  从图5可以看出,网络学习社区的互动密度为0.7333,大于标准差的值0.4422。这些数据表明:该社区成员的互动密度值较大,大部分成员相互之间是有来往的,这在_定程度上说明社区成员基本上都参与了交换资源、观点、思想和经验,因而能促进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