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法学论文 >

法律思维与法治思维之比较(3)

时间:2014-10-29 12:34 点击:
第三,法治思维是一个褒义概念,拥有法治思维是值得提倡的,其相对应人治思维是值得唾弃的,然而法律思维却是一个中性概念,无褒贬色彩,其只是法律工作者在法律工作中应当具有的专业思维模式,与其相对应的日常思

  第三,法治思维是一个褒义概念,拥有法治思维是值得提倡的,其相对应人治思维是值得唾弃的,然而法律思维却是一个中性概念,无褒贬色彩,其只是法律工作者在法律工作中应当具有的专业思维模式,与其相对应的日常思维是除法律工作者之外的大众共有的普遍思维,虽然其具有模糊性等特征,但并不意味着其就是不好的思维方式。

  第四,“法律思维”注重法条的实体、程序规定和各自的权利义务,更多强调操作执行层面。如提高全民法律意识、遵纪守法等。而“法治思维”则立意更加深远,要求领导干部更加强调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地看待、分析、研判和处置引发社会矛盾的诸多问题,坚持依法执政,总揽全局又协调各方,取得良好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

  四、小结

  法治思维和法律思维是两个相似却有区别的概念。法治思维是前提,先有了以法律为准绳的价值取向,进一步才会运用法律思维去进行法律条文的具体使用、去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如果没有法治思维,那么就谈不上运用法律思维去解决具体问题。在法治思维的大框架下也要善用法律思维,对法律问题进行严谨的逻辑分析。普通民众也应当拥有法律思维与法治思维,克服譬如“权大于法”、“法即义务”、“知法(执法)犯法,罪加一等”、“法不治众”等消极的思维定势。 学者在运用这两个概念时也应当注意区分。

  注释:

  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陈金钊.法律思维及其对法治的意义.法律科学.2003(6).

  谷新杰,韩荣新.我国法学教育中法律思维模式培养的缺失与确立.法制与社会.2009(12).

  杨春福.显现的法律与隐在的法律——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9(2).

  杨建军.法律语言的特点.西北大学学报.2005(5).

  刘治斌.法律方法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版.第3页.

  陈金钊,范春莹.日常生活的法律性——法律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关系.求是学刊.2006(4).

  郑齐猛.论法治思维.公民与法.2013(2).

  蒋传光.法治思维: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思维模式.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6).

  陈金钊.对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诠释.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3(2).

  李雅云.善用法治思维化解社会矛盾.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1).

  施爱民.论影响法律思维方式现代化的思维定势.法制与经济.2009(4).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