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严歌苓小说近十年来研究综述(2)

时间:2014-04-28 14:23 点击:
三、文化意蕴中彰显出的作家身份 严歌苓作为海外华文文学中的一位颇负盛名的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文化意蕴,往往让人讶异这些作品是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于是有的研究者从她的性别入手,将她归置于女性主义文学

  三、文化意蕴中彰显出的作家身份

  严歌苓作为海外华文文学中的一位颇负盛名的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文化意蕴,往往让人讶异这些作品是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于是有的研究者从她的性别入手,将她归置于女性主义文学的研究范围之内,尽管大家都知道女性主义文学的外延是何其的宽广;也有的研究者从文化归属、种族的角度进行研究,当然这类研究更多的集中在以移民为主题的小说中。汕头大学文学院的张长青在《在异域与本土之间——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中的身份叙事》(《华文文学》2004年第6期)一文中认为:“身份的叙事是严歌苓,甚至也包括其他新移民作家小说的基本表征之一。”他认为严歌苓的身份叙事有三种类型,一是为“弱者”的代言,然后赋予“弱者”以力量超越自我。二是以“局外人”的身份进行反思。以一种“局外人”、儿童的目光来对祖国进行谛视,让人在读罢作品后,产生无可名状的悲哀与心痛。三是“边缘人”的无根与无奈。在中西两种文化的连接线处——如同生活在城乡结合处的人一样——成为被本土不爱、异域不要的“边缘人”,无根的飘摇与无奈而又无法排解的心情力透纸背。文章以她的小说为例,详细地分析了她认为的这三种身份。旅美作家吕红在她的《海外新移民作家的边缘写作及文化身份透视》(《华文文学》2007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了大陆的女作家由于种种原因来到海外,不得不从外在到内在接受海外生活与文化等多角度的洗涤,在这心灵与外在双重的蜕变下,为了更好地生存与生活,一种跨越了地域、超越种族和漠视无形之牢笼的精神归属正在逐步建立。所谓的身份认同不再是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而是如何在异域中获得他人对自己身份上的认同,似乎这个认同是移民生存与生活的基础。用严歌苓自己的话就是“无所归属”,更是验证了移民在异域生活与生存的无根,“失语”、“文化边缘人”、“文化尴尬”等都体现了海外移民的迷失。

  纵观十年来对严歌苓的小说研究,研究的文章委实不少,但是从研究者所选的一些作品来看,对作者戎马半生的军旅生活为题材的《绿血》《一个女兵的悄悄话》《雌性的草地》等作品的研究却不多。研究者似乎更愿意把目光集中在她出国后的作品,尤其以《扶桑》为代表的女性形象分析的论文,数目繁多,角度全面,以至很少再出新意。其实,严歌苓出国前的作品,是在未接受专业培养下的创作,其作品深度是更能体现人性主题的意义与作家的心理。同时,除了作家代表作和一些被改编成电影的中短篇小说外,其他的短篇小说很少有人涉及,研究的片面性就自然地显现出来。通过本人对严歌苓小说研究书目的关注,发现以书的形式出现的只有庄园主编、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女作家严歌苓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讲这只是一部“论文集+访谈录”,没有出现像其他作家似的研究者一人专门研究严歌苓的专著。因此,可以说是缺乏成体系的研究。对于严歌苓其人、其文的研究,个人觉的如果可以做到微观和宏观结合,分析与综合统一,长篇和中短篇并重,想必会推动严歌苓研究向前发展。

  ——————————

  参考文献:

  〔1〕朱立立.身份认同与华文文学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2〕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刘登翰.双重经验的跨域书写:20世纪美华文学史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4〕李仕芬.男性叙述下的女性传奇——读严歌苓《倒淌河》[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3(4).

  〔5〕李亚萍.论严歌苓小说中人物的失语症[J].华文文学,2003(3).

  〔6〕严歌苓.花儿与少年[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

  〔7〕庄园.女作家严歌苓研究[M].厦门: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

  〔8〕严歌苓.波西米亚楼[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9〕江少川.走近大洋彼岸的缪斯——严歌苓访谈录[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3).

  〔10〕丁婕.近十年严歌苓小说研究综述[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9(9).

  (责任编辑孙国军)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