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舞台三调:知青话剧的往事今生(3)

时间:2014-03-17 15:02 点击: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分别考察了三部剧作,费南山注意到,《昨天的桂圆树》中的人物类型,在此前的两部剧作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形成一种模式。《WM(我们)》中的庞芸,《昨天的桂圆树》中的舒浩,都成长为优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分别考察了三部剧作,费南山注意到,《昨天的桂圆树》中的人物类型,在此前的两部剧作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形成一种模式。《WM(我们)》中的庞芸,《昨天的桂圆树》中的舒浩,都成长为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们诚实而宽容,但他们的理论却无法指引他们理解直接面对的现实,无法正确选择其行为实践的路径。艺术家如“小提琴”,温情敏感,却过于软弱而无力从事体力劳动。“汤司令”,和《WM(我们)》中的于大海一样,是时代的成功者,他们抓住命运和机会,又把其财富回馈于社会和朋友。然而,令费南山不解的是,为什么这些成功的商人和企业家,却在作品中总是不能理直气壮,不敢挺直了腰杆子,却总是有些自惭形秽,还经常会受到他人的鄙视。这当然是因为她对“中国特色”的难以理解:中国人古来就认为是“为富不仁”,近40年间的商界明星们又难脱“资本原罪”和政商勾结之嫌。何况,于大海和“汤司令”的从商,本来就不是自愿选择,而是出于某种无奈呢。

  费南山认为,《WM(我们)》是最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它不但反映了知青在乡下的遭遇,也揭示了后文革时期的社会的“伤残”现象(岳阳)。《昨天的桂圆树》要温馨许多,知青们在回城之后,仍然团结互助,愿意原谅他人。沙叶新是按照政治态度和阶级立场塑造最革命的知青的。王培公和徐频莉也没有完全抛弃“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而如何评价红卫兵及其知青生涯,仍然是上述戏剧的分歧所在。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费南山指出,沙叶新1991年的新作《江青和她的丈夫们》,其中一幕,江青在回顾其作为女明星和政治家的一生,红卫兵们在场高呼“毛主席万岁”和“江青同志,我们衷心热爱您”。红卫兵和江青,都表现出混淆了舞台和现实、白日梦和真实、文学和历史的区别。沙叶新的这部作品超越了我们讨论的三剧,在表现中国的现实和红卫兵——知青生活上,登上了新的台阶。

  我们还可以补充说,徐频莉《昨天的桂圆树》中描写的知青群体关怀保护“小提琴”的儿子,令人想起叶辛同样是1990年代的小说《孽债》和同名电视连续剧。《孽债》写了一批在云南农场的上海知青,在大返城的狂潮中,为了争取回到大上海的宝贵机会,抛妻(夫)别子,割舍亲情,到这些被抛弃的孩子们略懂人事而到大上海寻父寻母,却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冷遇,他们的生身父母,为了自己的生活不遭受新的干扰破坏,拒绝接受他们。1995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孽债》的主题歌是这样的:

  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有没有我的家/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爸爸呀,妈妈呀/能不能告诉我/这到底是为什么

  面对哭泣的童心,这样的质问令人心碎。记得当时北京的观众对《孽债》大惑不解,他们调侃说,上海人这么傻,你的孩子,别人帮你带大,如今找上门来,居然不愿意接受,拒之门外!《昨天的桂圆树》恰好与之形成了对话,显赫地写出了上海人性格的另一面,他们濡沫相助、真诚持久的一面。

  《WM(我们)》的故事也没有终结。2008年,为了纪念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兴起40周年,由濮存昕担任总策划,林兆华戏剧工作室出品,王贵导演的《WM(我们)》重出江湖,再登舞台。谈到这次重排,王贵导演很感慨:“这个是我守护了23年的戏,但是到今天我已经对人物有了新的理解与目标。与以前不同,这次的重排增加了更多的人性的成分,人物性格也更加复杂,并有了现代意识。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新青年,但是仍然会被以鼓手和键盘为代表的更新的一代人代替。这次重排的新的目标是表现一代青年在艰苦的岁月中心灵的相互净化。”濮存昕作为该剧的总策划,回顾往事,充满深情:“这是个当年青年的戏,走过一段弯路,站在现在的点回想生活在东北的下乡生活,酸甜苦辣。这是个知青题材的戏,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的人生是残酷的,但是同时又充满了激情、热情与质朴,非常珍贵。”林兆华在谈到这个剧目的演出时,则充满信心地说:“我们要做一个年轻人的戏,去怀念那个时代,去纪念那个时代……”⑤然而,问题也有其另一面。王贵坦陈,当下的年轻演员,与知青隔了两代人,“他们对于那个时代并不了解,也因为不了解当时的语境,很多那个时代里特殊的术语他们不懂,给他们的剧本也看不懂”。也确实有观众批评说,舞台上的这一代演员,没有“知青味儿”。怀念,也是难的。

  注释:

  ?葚本文是笔者主持的201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与中国文学的变革”和2013年度北京市哲学社科规划重点项目“莫言与新时期文学创新经验研究13WYA002”的阶段性成果。

  {1}沙叶新《我和徐景贤》中谈到:“《边疆新苗》是‘文革’中我奉命所写的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话剧。这个戏本是‘遵命文学’,已经很政治,很革命,很教条,万万没想到也会挨批!当时正处‘批林批孔’的党内斗争高潮,文艺界也正在批判所谓的‘文艺黑线’回潮,文化部长于会泳在上海多次点名《边疆新苗》,说它有小资的‘花花草草’,有大资的噱头笑料,违反了社会主义的创作目标。于是1974年3月21日上午,在我们剧院召开全市文艺院团对《边疆新苗》的现场批判大会;而这天正是我妻子在医院临产,我不能请假陪伴,更不能透露我将接受批判。”网易新闻中心http://news.163.com/08/0108/16/41MU8RFD00012GGF.html

  {2}转引自《1986年话剧?骉WM(我们)?骍南北遭禁》,百度贴吧之“李雪健吧”,http://tieba.baidu.com/f?kz=890569116

  {3}王步苹《话剧艺术的新篇章——欢呼?骉WM(我们)?骍的问世》,《剧本》1985年第9期。

  {4}李兴阳、窦飞翔《中国当代话剧争鸣史中的“我们”——话剧?骉WM(我们)?骍及其论争研究》,《艺术百家》2013年第3期。

  {5}新闻稿《纪念知青40周年·话剧?骉WM·我们?骍》,

  转引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f6a5e60100

  crl1.html

  责任编辑李秀龙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