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再读《项脊轩志》(2)

时间:2014-03-14 14:10 点击:
年轻的归有光,已经很自觉地将长辈的关爱与期望化为实际行动。在那个时代,要想改变现状,要振兴家族,最有效的途径便是刻苦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所以,他扃牖而居,整天默默地呆在项脊轩中,足不出户,时间一长,

  年轻的归有光,已经很自觉地将长辈的关爱与期望化为实际行动。在那个时代,要想改变现状,要振兴家族,最有效的途径便是刻苦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所以,他“扃牖而居”,整天默默地呆在项脊轩中,足不出户,时间一长,甚至“能以足音辨人”。

  原文在选入教材时被编者删去了一段,或许从这一段归有光的自述中能真切地把握他的心灵脉搏: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归有光19岁,还没有功成名就,不过,年轻的归有光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觉得虽然眼下自己身处“败屋”,“昧昧一隅”微不足道,可是完全可以像蜀清与孔明那样,最终功成名就、扬名天下。

  但命运之神似乎并不眷顾归有光,20岁的他考中秀才之后直到35岁才考中举人。在这期间,他再一次经历了人间的“可喜”和“可悲”,他23岁与妻子结婚,5年后妻子病逝,时隔多年之后大约在考中进士前3年,他又补写了最后两段文字,前后相隔至少13年。

  此时的归有光,已是过了而立之年的人了,但还是没有功成名就,他还在项脊轩中埋头苦读,这个地方继续给他以生活中的“可喜”和“可悲”,这点读者不难发现。但此时的归有光似乎变得成熟了,对“悲”与“喜”的感慨似乎也没有之前那么直接和强烈了,但我们依然能从他含蓄的表达中感受到他内心复杂的况味。那庭院中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睹物思人,怎能不让归有光伤感?归有光曾经这样回忆他的妻子:

  (先妻)尝谓有光曰:“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请敕命事略》)

  可见他的妻子对他也是充满了希望,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性:母亲,大母,还有妻子,她们的殷切期望,都化为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可如今,过了而立之年,还是功业无成,这怎不令他黯然神伤呢?

  这篇经典散文,是从作者心里“流”出来的,它是归有光的一段内心世界的外化。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有挚爱亲情,更有复兴家族的责任感。这种思想情感,贯穿全文,也贯穿了归有光的一生。

  参考文献:

  [1]顾农.《项脊轩志》的写作年代[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02).

  [2]贝京.归有光《项脊轩志》细读[J].名作欣赏.2005(11).

  作者简介:傅振宏(1983—),男,江苏淮安人,文学硕士,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研究。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