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论陆文夫小说创作的苏州小巷文化特色

时间:2013-10-10 16:35 点击:
陆文夫的小说不少是建筑在苏州小巷文化的基础上,以小巷为背景框架,将各种小巷人物纳入到这个框架中。苏州小巷文化对于陆文夫小说创作的影响颇深,由表及里,因此他的作品渗透着浓厚的小巷文化底蕴。本文主要通过对民间底层深层的关注、对文学意象独到的运用

  中图分类号:I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008-01

  号称“陆苏州”的陆文夫并非土生土长的苏州人,然而却在苏州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六十余年。韩少功在《我心归去》中说:“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如此说来,苏州便是陆文夫的故乡。苏州始终是陆文夫“梦中的天地”。他的青春是“从这些小巷中流走的”,苏州小巷的生活在他“脑子里刷出一条深深的沟”,这条沟到了他笔下就成了透着浓郁的苏州文化气息的文字长河,一笔一画都晕到了读者的心里。陆文夫努力在苏州小巷中“寻找艺术的世界”、“踏勘生活的矿藏”、“倾听历史的回想”。苏州小巷让陆文夫看到了“天堂”的另一面,用笔着力描绘民间和社会底层;小巷富有诗意的情景催生了他笔下富有古典意味的文学意象;传统文化的逝去更是让他感到焦虑和不断思考。

  一、对民间底层深层的关注

  陆文夫初次踏进苏州城时,纵横交错的河道,“天光水波、风月悠悠”,天堂莫过于如此罢?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景德路上的旧书摊吸引了年少的陆文夫,慢慢地他从文学中看到了真实的人生,窥视到了“天堂”的底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不断上演,于是催生了《美食家》中朱自冶这个文学形象。苏州,原来是建筑在地狱之上的天堂,这些引起了他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而战后所从事的记者行业,使他多次出入苏州大街小巷那些不为人知的生活角落去报道一些鲜为人知的人与事,以此加深了对人生、人性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笔者认为这些微小细碎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陆文夫关注社会底层的写作立场和“为小人物作传”的创作理念。

  小说《井》讲述了苏州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巷中所发生的悲剧,当代社会的“人吃人”。探究主人公徐丽莎的死因,表面上看是井吞噬了她,深层观察就会发现主谋和帮凶其实是朱家母子、井边上形形色色的妇人,而杀人的动机不外乎是人类的种种不正欲望和传统思想遗留下来的历史积淀物,“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①。范伯群在《三论陆文夫》中说“徐丽莎不过是大学毕业的祥林嫂”②,这个定论揭示了人性残忍和悲剧的一面。徐丽莎在拼命为民造福、力图改变自身命运的时候,别人在嫉妒她的成就、歪曲她的形象,意图通过破坏这一切来满足他们各自内心所不可告人的低下的欲望和空虚。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正如与陆文夫长期交往的作家范小青所言,苏州是陆文夫观察世界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作者通向了更广阔的境地。这使得他的作品富有历史穿透力。

  二、对文学意象独到的运用

  小巷文化意境和陆文夫从小所受的古典文学熏陶到了他笔下就凝结成了一个个的文学意象,如《临街的窗》中的“窗”、《井》中的“井”、《门铃》中的“铃”,这些字眼在题目中醒目地出现,“井”、“窗”、“铃”都是小巷文化历史性的结晶。

  苏州小巷里的小楼经常会临街临河,“小桥流水人家”,别有一番风味,伏在半掩着竹帘的木窗上,远处就传来了“阿要买花哇”的阵阵吴侬软语,使人忆起那两句“小楼一夜听春风,深巷明朝卖杏花”。《临街的窗》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有时候范碧珍突然从长窗里伸出头来:‘姚老师,那钟鼓馔玉是什么意思?’姚大荒从西面窗里探出头来:‘简单地说吧,钟鼓馔玉便是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就像昨天晚上在你家喝酒似的。’一老一少哈哈大笑,白发红颜相映成趣。”③这些都是生活的细节与情趣,然而却在作者的眼里无限大地扩散开来。“窗”在这里成了小巷文化中诗的、美的、宁静的化身。而紧接在下面的则是:“在那林立的高楼之间有一座不大起眼的三层楼……那三楼的临街有十一个钢窗……眼下,那东头的一个钢窗紧闭,里面正在举行一个重要而秘密的会议。”④诗意霎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高楼”、“紧闭的钢窗”、“重要而秘密的会议”,充满了商业化和政治化色彩。而最终随着范碧珍的“迁出小巷”和剧本《西施》的被毙,“那临街的十二扇长窗连成一片了,长长的一排很有点气派……只是从此以后两边听不到有人唱戏,东边看不见有人梳头,只看见姚大荒弓这个背,在十二扇窗内从这头踱到那头,像个大袋鼠被关在窗子里。”⑤后者的“窗”扼杀了前者的“窗”,宁静淡泊自在的小巷文化遭到了破坏,临街的“窗”不复存在,作者所能做的只是用笔缅怀“白发红颜相映成趣”的意趣和记下这些小人物小事情供人思考。

  三、对传统文化逝去的思考

  陆文夫对于苏州小巷始终抱着一种喜爱和探索的态度,所以他会在《梦中的天地》里这样真情表露“别着急啊,让我慢慢地往前走”。然而吴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外来事物的渗透和冲击下,传统文化日趋式微。面对着逝去,陆文夫不禁产生了焦虑心理。

  苏州饮食文化是苏州文化的一部分,“食物一旦上升为美食,那就成了一种艺术,其功效就不仅仅是疗饥,而是一种出于心理需要的艺术欣赏。”⑥苏州文化以精细为特点,而苏州的美食也不外乎以精细见长。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精细”这一特点,所以出现了《美食家》中老厨师杨中宝教育年轻厨师的那段话“你们的缺点也不少,为什么把活鱼隔夜杀好放在冰箱里?为什么把青菜堆在太阳里?饭店里的东西除掉酒以外,其余的都得讲究新鲜。”⑦烹饪采用工业化方式,破坏菜肴的个性化,这当然也并不限在苏州菜中,各个菜系都陆续失去了自己的特点。同时,陆文夫在《吃空气》中也谈到了现在的人都欢喜吃“空气”,所谓“空气”大指“饭店的装修、精致的餐具、小姐们垂手而立的服务”。于是乎苏州菜在失却精细的同时也不免流于形式化和表面化。陆文夫对此所持的观点是在焦虑的同时更多的是客观和宽容,他用穿透历史的眼睛观察者着事物的发展,深知世界是不断变化和运转的,苏州美食固然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但任何传统都不会一成不变。他期盼在引进外来饮食文化和适应社会生活节奏之时,通过努力,苏州菜不要失去了自己的特点,就像苏州人的座右铭“勿停格爬”,继续踏实、坚韧、耐心、细致地往前走。这些观念陆文夫在《美食家》中通过小说艺术的手法委婉深刻地向读者道来。类似的还有苏州的评弹,较之饮食文化,评弹在苏州的历史毫不逊色。陆文夫的乐观不是没有理由的,《深巷里的琵琶声》在谈及评弹文化日渐没落时结尾处记录下了一位苏州普通母亲的话:“苏州的女孩子应该懂得评弹,就像维也纳的人都懂得钢琴似的。”陆文夫深深地明白“有文化的苏州人不会让她的文化传统在她的土地上消失的”。换一个角度思考,苏州小巷文化中的“小桥流水”、“人文环境”、“勿停格爬”将有利于缓释都市现代化进程中不免形成的功利、急进等负面影响。

  注释:

  ①鲁迅.狂人日记[A]//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68.

  ②范伯群.三论陆文夫[J].文学评论,1986,(1):76.

  ③④⑤陆文夫.临街的窗[A]//陆文夫文集·第三卷[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6:460,460,476.

  ⑥陆文夫.人之于味[A]//陆文夫文集·第四卷[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6:168.

  ⑦陆文夫.美食家[A]//陆文夫文集·第二卷[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6:70.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