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以《蒹葭》为例谈谈诗歌欣赏(2)

时间:2013-09-05 13:40 点击:
三.诗艺体会 诗歌的艺术特色也丰富多彩,抒情性是诗歌的根本艺术特征,形象美是诗歌的基本特征,音乐美是诗歌的先天素质,语言美是诗歌的跳动的音符,朦胧美是诗歌的艺术外衣,意境美是诗歌艺术的境界。 诗歌没有小
 
  三.诗艺体会
 
  诗歌的艺术特色也丰富多彩,抒情性是诗歌的根本艺术特征,形象美是诗歌的基本特征,音乐美是诗歌的先天素质,语言美是诗歌的跳动的音符,朦胧美是诗歌的艺术外衣,意境美是诗歌艺术的境界。
 
  诗歌没有小说散文那样的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没有戏剧那样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只有形象、精炼、富于色彩、音响、动感的语言,描绘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艺术画卷,开拓出“柳暗花明”的艺术境界。古人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言辞精炼是诗歌的表达手段,往往一句诗或几个字甚至一个字就能传神地把诗歌所表达的内容表现在读者面前。诗歌的语言除了精练之外,还运用各种的修辞手法来为诗歌锦上添花。诗歌巧妙地运用拟人、物化、比喻、象征等手法来刻画生动的形象,牵引读者的思绪,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诗的深沉思想、教益和美感熏陶。诗歌的语言犹如一只无形的手,使诗的琴弦发出优美动人的音响,成为开启人们的心灵的钥匙。
 
  《蒹葭》一诗,大量运用赋、比、兴手法、重章叠唱的艺术结构、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双声叠韵的使用等艺术特色,从总体的艺术特色分析,整首诗呈现出含蓄的审美意韵。关于本诗的意义指向含混,因此我们也可以把“伊人”宽泛地理解为一种人生的理想。我们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但却永远无法抵达和实现它。这种人生的悖论共性地存在于人类追求的整个过程。此种委婉的表达给诗歌以无限的阐释空间,也是其产生广泛共鸣的一个原因。另外,作者在书写求之不得的失落时,弥漫全诗的是淡淡的哀怨和忧伤。这种从容内敛的表达方式使全诗呈现出朦胧之美。从语篇结构分析,《蒹葭》成功运用了情景交融、一咏三叹的抒情手法。苍苍蒹葭,皑皑白露,无不给人以苍凉肃穆之感,与此时抒情主人公的情绪浑然一体。“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采用咏叹句式,是客观的铺陈,更是深情的呼唤。“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通过对追求过程的展示,交代追求对象的扑朔缥缈以及由此而来的失落、惆怅、茫然。诗中三节反复咏叹,给人以悠远无尽之感。“白露为霜”、“白露为唏”、“自露为已”,通过节令的变化暗示时问的推移,“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涣”通过位置的移动点明空间的转换,整首诗在流动和变化的时空背景上展开。从表达方式来分析,作者成功运用了象征手法。主人公所追求的“所谓伊人”,只是所有理想的象征;它既可以是客观存在的“意中人”,也可以指形而上的一种境界。作为民间流传的文学,《蒹葭》很少有雕琢的痕迹,显得清新自然又朴拙感人,深得意境之神韵:苍青色的芦荻掩映下,一带碧水蜿蜒而过,恍若间一白衣女子翩然于虚无缥缈处,亦真亦幻。[3]
 
  四.主题探究
 
  诗歌是通过语言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作者根据对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创造出具有一定思想内涵的具体可感的鲜明的生活图景,即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既包含社会客观因素,也包含着作者认识生活的主观因素。在每一个形象中,都渗透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思想和感情、观点和态度。比如题材是边塞征战诗,思妇闺情诗,山水田园诗,咏物抒怀诗,怀古讽今诗,借景抒情诗,赠友送别诗,论道说理诗等,作者的感情也有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念亲思友,生活杂感,等态度。
 
  考察先秦以降《蒹葭》的主题,主要有这样一些代表性的观点:(一)“刺襄公”说。(二)“招贤”说。(三)“情爱”说。《蒹葭》主题的“不确定”说给这首诗带来更加丰富的阐释空间。
 
  古人写诗,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认为“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唯片石数树而已。远近所见不同。妙在含糊,方见作手”,但也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简练传神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而真正懂得诗的人,会把诗所透露出的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的心中去发展。主人公对“伊人”的执着追求,就有了涵盖世间各种类似的人生境遇、各类情感活动的共有模式。也正因为如此,“伊人”或指男子思念的’淑女、女子慕求的“君子”,或代国君渴求的贤才,或喻崇高远大的理想、事业,乃至世间其他一切美好的事物。因而,情人难觅、贤才难得、理想难以实现、一切美好事物难以轻易寻觅的心灵回响,都可以从《蒹葭》中得到回应,《蒹葭》诗也便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永恒的生命力。[4]
 
  古人云:诗无达诂,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语言魅力也给了人们无尽的想象的空间。诗歌欣赏者就是要通过欣赏诗歌文本,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构建诗美,既能把握诗歌文本指称的主题、情感、思想等内容美、也能理解诗歌文体呈现的结构、意蕴等语言形式美,这就需要读者不仅要具有诗歌知识,还需具有自然、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进而真正领会诗歌的精髓,升华读者的情怀。
 
  参考文献:
 
  [1]王光明,诗歌〕情感〕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
 
  [2]孙继忠,谈谈诗歌的欣赏——兼析诗歌《蒹葭》
 
  [3]王书明,《诗经·秦风·蒹葭》的艺术特色,文学教育,2010
 
  [4]陈再平《蒹葭》主旨微探,科教文汇,2010,6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