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电影文化批评转型的四个维度论析

时间:2016-02-18 09:08 点击:
【论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内的电影批评出现向电影文化批评转型的趋势。转型在文化学、文化批判、文化启蒙以及文化分析四个维度上展开。文化学维度侧重对影片文化价值的揭示和阐发。电影文化批判的兴起则与80年代中期以来批评界
  【论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内的电影批评出现向电影文化批评转型的趋势。转型在文化学、文化批判、文化启蒙以及文化分析四个维度上展开。文化学维度侧重对影片文化价值的揭示和阐发。电影文化批判的兴起则与80年代中期以来批评界对待传统文化、封建文化及商业文化的激进态度密切相关。文化启蒙试图通过解决文化问题来解决社会变革中的现实问题,实现国家富强和现代化的目的。文化分析维度注重分析电影文本、电影现象及创作意图与社会文化背景、文化构型、意识形态运作之间的复杂关联。
  【论文关键词】电影文化批评;文化学;文化批判;文化启蒙;文化分析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电影创作领域出现了一股文化反思潮,电影学术界则掀起了西方现代电影理论的引进热潮,在一批中青年电影理论及批评工作者的推动下,国内电影批评的发展开始向电影文化批评转型。转型在文化学、文化批判、文化启蒙以及文化分析四个维度上展开。下文将对这四个维度转型的具体情况、表现及特征进行分析。
  一、文化学维度
  文化学是一门内容广泛的综合性、边缘交叉学科。因为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使得对文化学的界定也有种种不同。大体上说,文化学除了在对文化学学科本身的内容进行研究时,如文化学的流变、文化学的基本理论、文化学的方法等,与文化人类学不同外,文化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存在很大的交叉重叠部分。如思想与行为模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化变迁、文化模式、文化圈层等。两者都研究各种文化形态、文化现象、文化行为、文化符号,对不同的文化进行比较,揭示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文化学和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都是指与自然相对的人类文化,是一个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或心理文化)等的大文化系统。本文所指的文化学维度包含了文化学和文化人类学。
  电影创作者和电影批评者并非文化学或文化人类学专业的研究者,所以他们不必按照文化学或文化人类学的要求,把表现对象或批评对象严格限定于这两个学科的研究范围。我们之所以对文化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情况进行简要介绍,目的在于通过比较电影批评与文化学、文化人类学在研究对象上的某些相似,指出电影批评中蕴含的文化学及文化人类学质素。周斌认为:“电影文化学批评注重于评判影片的文化价值,揭示影片所蕴含的社会政治文化、伦理道德文化、传统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文化积淀,及创作者的文化意识等内容。”[1]从我们对一些电影批评文本内容的考察发现,这类电影批评主要致力于描绘、揭示和阐发影片中表现的民族文化特征、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地域文化、风俗习惯、文化观念及其冲突、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等;指出电影创作者在文化表达、文化意识、文化心态、文化观念、文化思考上的局限性;思考如何看待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表达批评者对某地域或某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的思考等。由此可以看出电影批评者和文化研究者对文化反思和文化建设的共有热情。
  该维度文化批评的出现,应和了电影创作中的文化反思热潮。这些影片需要文化批评对其文化价值加以揭示、阐发。例如,陈犀禾的《历史的根和当代意识——中国电影的新视角》,指出了《乡音》《良家妇女》《海滩》《猎场札撒》《黄土地》《青春祭》《人生》等影片以民族的大文化为表现对象,通过展示深深植根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的各种现代和当代生活形态,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和文化规范进行了现代反思。贾磊磊的《“终极视野”中的本文:对影片〈他选择谋杀〉的历史——文化心理阐释》以文化学理论为依托,揭示了影片中隐含的父性崇拜文化心理。此外还有一些文章对电影文化问题进行了思考,如周斌的《让城市文化在银幕上曝光——对城市电影的思考》和仲呈祥、饶曙光的《从文化反思中观照人心——〈湘女萧萧〉印象记》、张成珊的《试论第五代导演的文化视角》、黄子平的《〈雅马哈鱼档〉:喜剧性和都市文化心理》等。
  文化学维度的电影批评,有的只注重对影片文化内涵、文化价值的揭示,基本不涉及影片艺术形式的分析,有的则把文化现象、文化意义、文化内涵作为影片的主题或表达内容进行阐释,在运用文化批评范式的同时,对影片的美学价值、艺术风格、表达形式等也进行细致的分析,将文化批评与艺术批评相结合。这种结合,既可能是因为批评者还无法完全摆脱艺术批评的方法,对文化批评范式也无法熟练运用,因此出现一种夹生状态或过渡形态,也可能是批评者有意为之,吸收两种批评范式的优点,将两者很好地融合。实践证明,如果能将艺术批评和文化批评很好地结合起来,对影片价值的揭示将大大优于运用单一批评范式所起到的功效,还可避免受文化批评脱离电影文本分析的弊病。这一点,在赵园的《乐声与市声的交响——〈绝响〉观后》中让人感触尤深,优美与睿智、情感与理性、严谨与灵动、深刻与晓畅、文化批评与艺术批评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对批评文章的阅读本身成为一种审美享受。
  二、文化批判维度
  电影文化批判的兴起与80年代中期以来批评界对待传统文化、封建文化及商业文化的激进态度有关,尤其与一些青年文学评论者对电影文化的批判和反思密切相关。文化批判维度的成果较为集中地体现于“谢晋电影模式”讨论中。该讨论由青年文学评论者朱大可发端,李劼等人推进。
  由于谢晋在中国电影创作界的领军地位,以及朱、李两文虽然措辞激烈、观点偏激,但的确深刻地触及了谢晋电影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更因为这时期中国处于传统与现代文化交替、中外文化交流碰撞的特殊时期,两篇文章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和讨论。有的论者对两篇文章的观点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如司徒志勋的《“文化变革”与“消化不良”——〈谢晋时代应该结束〉质疑》,认为主张“谢晋时代应该结束”的观点“是对‘文化变革’的莫大误解,也是对‘进口文化品’的一种消化不良以及缺乏‘全方位’的战略眼光所引起的反态心理的畸形产物”[2]。有的论者既肯定了文章深刻、有价值的方面,又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的一些片面、偏激的观点进行了反驳,如纪人的《也谈模式》和周介人的《讨论的背景》。有的文章则既反驳了两篇文章的不当之处,又对谢晋电影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揭示和思考,如黄万盛的《审视电影与文化的符号》和陈同艺的《略论谢晋电影中的新女性形象》。有的论者则由两篇文章引发了对中国电影现状及发展的思考,如李支锋的《“谢晋时代”三思》。
  对谢晋电影模式的讨论涉及的方面很多,对其进行整体性的综述和评价也不是本文的目的,因此,这里对讨论只做简略交代。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对讨论中某些方面的分析,透视电影批评向文化批评转型的症候。顾晓鸣曾指出,在对谢晋电影的讨论中,“多半说的是影片外的问题……人们力求从文化更嬗和时代变革的角度来审视谢晋的电影作品,但常常忽略了具体作品的具体分析,艺术和主题相结合的层层论述”[3]。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文化批评的特点和缺陷以及讨论对艺术批评的偏离。周介人则明确地指出,对谢晋电影模式的批评,“实质上代表了一部分较少受到传统思想束缚,因而改革我国传统文化观念的要求比较强烈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呼声”[4]。由此可见,文化批判已经超越了文化学维度的批评主要着力于对单部影片的具体评论,就影片论影片,而是从一部或多部影片扩展开来,把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文本,将其放置到宏阔的文化背景中,探讨其在中国文化变革、文化启蒙、改造国民素质中的作用,视野更加开阔,更加高屋建瓴。
  此外,文化批判还体现于某些文章对商业电影的批评中,如卢卫平的《论娱乐片主体与电影发展》、张煊的《文化失范后的困惑——试析娱乐片热的文化背景》、端端的《讨论应该继续深入》等。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化批判维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对电影商业性的批判,如朱辉军的《“三位一体”的电影艺术》、李晋生的《电影观:面对市场经济的思考》、尹鸿的《商品拜物教与电影观念辨析》、徐庄的《守望电影的精神家园——电影“商业”性问题的质疑》;对大众文化的批评,如尹鸿的《为人文精神守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导论》;对张艺谋、陈凯歌等部分影片的后殖民主义批评,如张颐武的《全球性后殖民语境中的张艺谋》《后新时期中国电影:分裂的挑战》。有必要说明的是,后殖民批评并非都是情绪化色彩较浓的文化批判,有些后殖民主义批评更多地具有文化分析的特点,如戴锦华的《新中国电影:第三世界批评的笔记》、王一川的《张艺谋神话与超寓言战略——面对西方“容纳”的90年代中国话语》、王宁的《后殖民语境与中国当代电影》、颜纯钧的《经验复合与多元取向——兼论“后殖民语境”问题》等。
  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文化批判注重对批评对象做各种价值判断,褒贬鲜明,立论大胆,观点尖锐,但不重分析过程,很少做具体的文本分析,主观化、情绪化色彩较浓,因此往往容易导致批评的结论武断和简单化,不够理性、客观。它带有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特点,但是这种反思和批判因为还没有找到具体的批判理论支撑,因而虽有其深刻性和文化价值,却显得情绪化、主观化、片面化有余,学理性、客观性、科学性不足。90年代以后的文化批判,有的感性、印象式批评色彩较浓,有的则以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或后殖民主义理论为论证基点,力图凸显批评的学理性,但受精英主义文化立场、民族主义情绪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影响,其价值判断仍然具有较大的主观性。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