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叙事问题是指电影怎样讲故事,这其中还包含了叙述问题、词语和画面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视听关系问题以及讲述事件的视点问题,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电影的叙事。克里斯蒂安·麦茨曾提出叙事的五条标准:第一,一个叙事有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第二,叙事是一个双重的时间段落。第三,任何叙述都是一种话语。第四,叙事的感知使被讲述的事件“非现实化”。第五,一个叙事是一系列事件的整体。麦茨的这五条标准对“叙事”进行了界定,电影叙事也随着叙事的界定而诞生。用影片来讲述故事的想法是电影叙事最原始的雏形,电影发明家W·保罗和G·韦尔斯在他们的专利证书中提到:“用放映的活动画面讲述故事。”〔4〕
电影本身就具有内在的叙事性,任何电影叙事都具有一个逻辑情节,众多的逻辑情节组成了电影叙事。电影用镜头讲故事,电影的视听材料始终要与叙事问题紧密相连。如果说小说是用文字讲故事,那么电影则是将文字按照一定逻辑顺序排列转化为声音和画面,用视听语言来讲故事。有声电影的出现弥补了早期无声电影仅靠视觉叙事的模糊性,使电影的叙事内容更为清晰,现代电影则利用声音和画面这两种材料进行叙事。
2.电影叙事体系
叙事体系是电影叙事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叙事的主体不仅是叙事内容本身,一部影片本身就是个庞大的叙事体系。在构成叙事内容的过程中,演员与隐藏在银幕背后的摄影机共同担当“叙述者”的身份。影片程序蕴含某种组合各种不同表意活动(场景、场面调度、取景和链接)的形式。因此,构造一种所谓“影片话语化的序”的叙事体系是可能的。〔5〕
电影叙事具有双重性,第一层叙事源于场面调度与取景的相关工作,它是电影组合的第一种形式———画格与画格之间的组接。从而产生间歇运动的效果,使观众能在银幕上看到连续运动的影像。第二层叙事要高于简单的影像连贯性,它在调节时间上拥有更大的空间,这就是蒙太奇。镜头与镜头间的组接保证了影片叙事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与文学作品不同的是,电影是一种视听媒介。电影叙事的双重性赋予影片生动形象的真实感,它不仅局限于文字叙事,而且实现了从文本到影像的转换,使文字的叙事结构在声音和画面的组合下形成新的叙事体系。
三、2D电影与3D电影叙事
1.情节设置对叙事的影响
影片《阿凡达》在情节内容上与2D电影《与狼共舞》有异曲同工之处。《阿凡达》的故事大纲基本上是星际版的《与狼共舞》,它由此也被卡梅隆导演戏称为:太空里的《与狼共舞》。两部影片都讲述了一个被抛弃的士兵被自己最初反对的文化所吸引,最终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走上了“反叛”之路的故事。《阿凡达》的商业外壳下是好莱坞反思了无数次的沟通理解,以及对“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的反诘。〔6〕《阿凡达》用3D技术将故事全面包装,营造出一个全新的故事空间,在形式上比《与狼共舞》多了些许新意,但抛开技术层面的东西,两者的本质叙事内容差异不大,可以说是新瓶装旧酒。还有一些优秀的3D影片是在原有2D版本基础上制作而成的。比如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3D版《泰坦尼克号》以及罗兰·艾默里奇导演的3D版《2012》。这两部影片的3D版本在故事情节设置上与原先的2D版本并无太大差异,只是3D版本针对画面效果需要对原先拍摄的素材进行逐帧重新绘制和3D重建。3D版的《2012》中增加了实拍3D的灾难场景,这些场景是之前2D版本中没有呈现的特效片段,这些片段对体现整部影片的灾难性具有很好的效果。与此同时,3D版也对原版中一些情节做了适当删减,借由3D技术将其制作的更为真实、震撼。
2.视觉效果对叙事的影响
目前3D电影题材多以动作片、科幻片、灾难片、恐怖片等为主。这类影片的共同特点是极具震撼力的视觉效果,其“出屏”效果打破了观众与影片中场景及人物的空间距离,让观众和影片零距离接触,逼真的画面效果使得观众不自觉就将自身放入影片当中,让观众的身份从“看戏人”转变成“戏中人”。3D电影不仅让观众看到了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还让观众以主人公身份参与了这场“真实”,只有当电影结束,观众才发现自己刚才只不过是进入了导演精心构建出的所谓的“真实”中。观众不需要耗费思维去想象,便已置身其中,这就是3D电影的艺术魅力所在。
3D电影中强烈的视觉冲力与大量立体效果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会淡化电影本身的叙事结构和精神实质。3D电影的视觉效果使电影从叙事内核转向影像的过度追求,3D电影满足的不是观众最基本的观看故事的需要,而是顺应消费时代的潮流,利用视听震撼的强化,营造身临其境感向体验美学倾向。〔7〕观众在观影时,会将观看的重点不自觉地转向3D效果上,而忽略了电影故事情节本身。一部电影的3D效果越是出色,就会越博得观众的喜爱,随之而来的是影片本身的叙事内涵的被忽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