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浮士德》这部作品,对黑格尔影响最为巨大。歌德最初想把自己的《浮士德》写成”哲学的心灵剧”,事实亦是如此。《浮士德》中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作者以辩证的矛盾对立的手法为我们塑造了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作品以浮士德为中心,其他的一些重要人物都在不同意义上与浮士德形成了矛盾的对比关系。比如,浮士德与瓦格纳、与糜菲斯特、与玛甘泪、与海伦等等,都是鲜明的矛盾对比。浮士德的精神性格就是在与这些任务的矛盾对抗中以及他自身的矛盾中显示出来的。尤其是作品中,浮士德与糜非斯特的关系辩证的火焰更为红火。浮士德与糜非斯特两个人,一正一反对立而统一地贯穿整个作品。糜非斯特是恶的代表,充满了对人生的否定,对理智的蔑视;而浮士德博士恰恰相反,是善的代表,自强不息,充满了对人生的热爱。两者交相呼应。另外,糜非斯特对浮士德所作的各种迫害和诱惑,从某种程度上有转化为推动浮士德不断完善自我,不断从精神上超越自我,向前迈进的动力。这种矛盾对比的写作手法,不仅使作品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也使作品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发展关系,充满辩证精神。此外还有糜非斯特的自白:我是“那样的一种力量,他总是意在作恶,而且重视创造了“善”。这是善于恶的辩证法很有深远意义的宣示。黑格尔在谈论人性善恶的问题和善恶势力在人世间,社会生活的斗争中得出的恶最终为善所战胜的前进、乐观的辩证的世界观,是不可能不受到歌德《浮士德》中思想的影响。 黑格尔不仅在《精神现象学》把歌德早年年初发表的《浮士德片段》当作近代资产阶级精神的典型的意识形态之一来描述。而且在逻辑学中黑格尔也曾多次引证歌德的《浮士德》书中反对抽象思维、机械主义的诗句,用来支持自己的辩证的有机统一的观点。《东西方诗文集》作为歌德晚年最富有哲理的抒情诗集,是黑格尔所特别喜爱的一本书。歌德曾经企图用种种不同情况,不同程度的光的明暗,黑白对比来说明颜色,并把多年研究的成果写成两卷本的《颜色学》。黑格尔认为歌德的证明方法具有辩证的色彩,认为他不同于牛顿的从机械观点出发的《颜色学》,黑格尔还亲自做过实验以期证明歌德的看法,并曾在自己的《自然哲学》一书中给以支持。1825年1月24日,黑格尔给歌德写信说到:“我返观我全部思想进展的历程,到处都和您的观点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内心中反对抽象的倾向,因受您的教导而愈趋坚强,并且在您光辉的形象照耀下,渐入正轨。” 歌德和席勒对于实情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矛盾的揭露,和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给黑格尔辩证法思想提供了素材和资料;此外,歌德和席勒的文艺思想,对黑格尔的阐述情感生活体验的辩证发展,提供了生动的具体内容,有助于黑格尔认识到情感生活也是理性和哲学可以过问的,也是可以用辩证法来考察和研究的等等,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我们可以说,黑格尔在哲学上以辩证唯心主义为立足点,充分吸取并发展了歌德,席勒时代的文学中最高的成果,从而有助于使他自己的哲学往德国古典哲学的高峰迈进。 三、结语 总的来说,歌德和席勒在文学上所要求的形式与内容,法则与自由、理性与情欲的统一,也正是黑格尔在逻辑学和认识论上所要论证的形式与内容、必然与自由、理性和感性的辩证统一。歌德和席勒的古典主义文学和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都是同一德国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时代精神的不同表现。虽然黑格尔的思想中有很多是我们所不认可和批判的,他所代表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他自己的保守主义立场,他的理论是为贵族和资产阶级服务的,为建设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提供理论借鉴。但他作为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以及对哲学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来全面看待。黑格尔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中不正确的我们要坚决批判和拒绝。但同时也要看到黑格尔作为一个哲学家,批判吸收并且深入系统发展了他所处时代中最优秀的,最本质的东西。开创了了自己的哲学体系,这给我们以启示。今天我们在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迈进,当前我们正在进一步深化改革。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许多矛盾需要处理。这就要求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这个伟大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华化,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根据时代变化,结合实际来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敢于积极吸收时代的优秀文化成果,为我所用,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样我们事业就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就有了强有力的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贺麟.黑格尔哲学讲演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恩格斯.德国状况(马克思主义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黑格尔.美学[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 [4]荷夫麦斯特夫.黑格书信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