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岑溪的青铜器调查

时间:2015-03-24 10:43 点击:
[摘 要]本文汇集岑溪历年来出土的青铜器进行了文物调查,仅就岑溪发现有特点的青铜遗物进行简单介绍,主要介绍青铜兵器、工具、农具和汉代礼器等的特征及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关键词]岑溪;青铜器;调查 岑溪市位于广西东南部,处于东经1103-11122,北纬2237-2
   [摘 要]本文汇集岑溪历年来出土的青铜器进行了文物调查,仅就岑溪发现有特点的青铜遗物进行简单介绍,主要介绍青铜兵器、工具、农具和汉代礼器等的特征及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关键词]岑溪;青铜器;调查
  岑溪市位于广西东南部,处于东经110°3′-111°22′,北纬22°37′-23°13′,东邻广东罗定市,南靠广东信宜市,西连玉林市,北接梧州市。位于珠三角经济圈与大西南的结合部,既是联接华南和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区经济辐射的重要腹地,又是大西南资源型经济与沿海外向型经济的连接点。战国时期居住于今广西境内的居民是西欧和骆越两支百越支族。岑溪属于古代西欧、骆越族的杂居地带,汉初,赵佗建立南越国,今市境隶属南越国。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后,置苍梧郡猛陵县,今市境大部分为猛陵县境。
  岑溪历史悠久,地下埋藏的文物丰富,根据近二十年来考古发现,出土青铜器有工具、农具、兵器、汉代礼器,各类青铜器反映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内容非常广泛丰富,按岑溪市的青铜状况大致集中在以下几类:
  一、岑溪青铜时代文物发现概况
  1、纵观岑溪市发现的青铜器,早在1986年11月,曾征集出土的铜剑铜矛,普查中定为文物点之一。1987年在糯垌镇花果山古墓群中文物普查时发现,当时在该地点采集到不少印纹陶片和青铜矛、斧残片。1991年5月,糯垌镇政府在此建板材厂,施工过程中又发现出土青铜器和印纹陶器,经广西文物工作队和县文管所共同抢救清理发掘。在花果山东北坡约150平方米的工地内共发掘10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以兵器为主,次为生产工具,分剑、矛、钺、镞、镦、斧、鼎、刮刀、削等青铜兵器及工具。1992年1月、2月板材厂又扩建将一千多平方米的墓葬区摧平,几十座古墓被毁坏,文管所人员在施工现场抢救出一批文物,其中出土的也是以青铜器为主,其次是陶器,保存较为完整。
  2、1987年5月岑溪县安平乡镇干部覃仲文在该乡富宁村河边发现的战国墓,出土铜矛和铜钺。
  3、1989年9月岑溪县南渡镇盘古村农民刘统岳在盘古村丰根山坡挖坑时发现,出土铜剑和人首柱形器。
  4、1984年6月岑溪县岑城镇大榔村村民高寿波在村内其屋背后挖屋地时发现出土铜斧、铜钺和铜剑。
  5、2004年拟建的岑梧(岑溪——梧州)高速公路从此经过并征用了大半个山包。为配合基本建设,同年6—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会同岑溪市文物管理所对其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出土铜镜2面。
  6、1974年3月岑溪县水汶公社寨顶生产队东叶坑出土铜鼓1面,后来生产队将铜鼓交给岑溪县文化局,1986年6月,文化局将该鼓移交给文管所收藏。1988年8月20日诚谏镇陀村农民罗桂才在其房屋底的水沟傍发现出土1面,9月22日岑溪县文物管理所刘统载闻讯后动员罗桂才父子将铜鼓交给文物管理所。
  二、岑溪青铜器主要特征
  岑溪市发现的青铜器,大部分都是经采集和抢救性挖掘出土的,科学发掘的几乎没有,糯垌镇花果山古墓群抢救性挖掘出土的相对比较完整,其余的完备性资料欠佳。在青铜器中,多数为铜剑,其次为铜钺和铜矛,又以战国时期的为主,汉代的为铜鼓和铜镜。其中战国的青铜剑21件,分圆首和扁茎二种,铜钺18件,大部分为风字形,铜矛12件,分单鼻铜矛、单鼻王字铜矛、六菱筩铜矛三式;汉代铜镜四面,现藏铜鼓3面
  铜剑:以花果山古墓群出土的饕餮纹铜剑,剑身呈黑色,长而宽厚,中脊突,剑格宽厚内凹,格两面饰饕餮纹,圆柱实茎,上有双凸箍,圆首,内有六凸圈。残长60、刃宽5厘米。
  鼎:在铜鼎中以方耳浅腹铜鼎最为少见,方耳,方唇,浅腹,平底,似盘形,腹壁上方有一对方耳,饰三角九连纹,三足外撇。腹素面无纹,鼎壁甚薄,外有烟炱。口径22.5、高25厘米。
  铜矛:窄叶,有突起的脊棱。圆,口内弧,中起脊,中部略靠下一侧有一鼻纽,纽上方饰一“王”字符号,长15.3、叶宽4厘米。
  人首柱形器:该器由人首和方柱体组成,上为人首形,头部扁圆,有简单的眼、嘴,下为空心方柱体纵,纵3、横3.7、高12厘米。
  铜钺:宽体双肩,长方銎,素面,钺身似铲形,刃部磨蚀。长9、刃宽10.2厘米。岑城镇大榔出土。
  铜钺(图六):钺风字形,长方銎,宽弧刃,素面,两刃角微向上翘,銎上部有一周箍状棱,刃部锋利。长9.6、宽6.1厘米。安平镇富宁村出土。
  铜镜:共两面,糯垌镇胜塘顶东汉墓出土。五子禽鸟纹镜:圆形,圆钮,圆钮座,座外带圆座的主纹五个子纹与五禽相间环列,五禽皆逆时针而列,其中四禽的头下为简单的纹饰,而有一禽的头下为一小鸟的纹饰。其外两周弦纹间为铭文区,铭文为“尚方作竟(镜)……”,再外为一周短斜线纹带、锯齿纹、水波纹和弦纹内缘,斜边素外缘。直径11.2,缘厚0.3厘米;
  简化博局四禽纹镜:(M7:14)1件,圆形,圆钮,圆钮座。钮座外凹面双线方框,方框外“T、L、V”三种常见的博局纹符号已全部简化掉,在方框的四边外侧各饰一线条式禽鸟,禽鸟为张嘴、长颈、长尾羽。四只禽鸟又略有不同,可分两类,一顺一逆,两两相对。其外一周短线纹带、锯齿纹和弦纹内缘,斜边素外缘。直径7.5,缘厚0.3厘米。
  铜鼓:岑溪市出土的铜鼓,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广西博物馆、梧州博物馆的都有,均为北流型。现藏岑溪市文物管理所的出土的雷纹铜鼓,面径76.5、高46厘米,重33300克,鼓面八芒五晕四蛙,饰雷纹,环耳,鼓身三十晕,内有刮痕,鼓身有两道合范线。云纹铜鼓面径73.5、高44厘米,重37500克,为北流型。鼓面中心太阳纹八芒六晕四蛙,饰云纹,环耳,鼓身二十五晕,鼓身有两道合范线,足部轻微残损。在广西岑溪发现出土的铜鼓中,最为特别的是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五铢钱纹铜鼓,该鼓面中心饰十二芒太阳纹,在太阳纹之外,由同心圆组成的纹带将鼓面分为九晕圈,鼓面边缘装饰有六只立体的青蛙,它们两两相对,呈逆时针环列,铜鼓的鼓面和鼓身上装饰着五铢钱纹。为瓯骆人创制的两广类型铜鼓,亦称为“北流型”铜鼓。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和使用的货币,用它来装饰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铜鼓,说明岭南地区与中原汉族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这些铜鼓的发现,装饰的花纹种类偏少,但在广西发现的五铢钱纹这类铜鼓中为少见,它可以作为岑溪市研究古代科学和民族史、地方史的实物依据。
  三、内涵及周边地区的关系
  岑溪市出土的青铜器,大部分都是经抢救性挖掘和采集出土的,科学发掘的几乎没有。出土战国时期青铜器共68件,多数为古代兵器铜剑,其次为铜钺和铜矛。出土的剑、矛、钺、斧、鼎、刮刀等青铜器在形制上分析,这批青铜器从形制来看与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广西田东县出土的同类器相同(1)。与岭南广东罗定战国墓(2)及武鸣马头安等秧战国墓(3)等周边地区的器物形制和纹饰也大多类似。人首柱形器与广东罗定背夫山墓出土的相似(4)。其简化博局四禽纹铜镜与1975年广西合浦县炮竹厂东汉墓M2出土的同类铜镜相似,五子禽鸟纹镜与1983年兴安石马坪东汉墓出土的同类铜镜相似(5)。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广西的古代居民主要是百越中的西瓯和骆越的活动地域,按照《旧唐书·地理志》、明人欧大任《百越先贤志》和清人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古籍所言,这个族群的活动中心在中国广西左江—邕江流域到越南一带,其活动地域大体在左右江流域、邕江郁江流域、海南全省以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6)。岑溪市出土的这些青铜器,在时间、地域和事件方面可与文献中记载的西欧族相吻合。正因为在秦统一岭南的战争中,主要是西欧族在对抗秦军,有较多的事迹见于文献,所以,这种遗存当可推论为西欧族的遗存(7)。
  岑溪市的这批青铜器出现,为研究岑溪乃至岭南地区西瓯和骆越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以及战国时期的的时代风貌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参考资料:
  (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平乐银山岭战国墓》,《考古学报》1978年2期。
  (2)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罗定出土一批战国文物》,《考古》1983年第一期。
  (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武鸣马头安等秧战国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第12期。
  (4)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罗定背夫山战国墓》,《考古》1986年第三期。
  (5)《广西铜镜》2004年4月。
  (6)广西博物馆文集《田东古代青铜文化研究》第六辑。
  (7)广西博物馆文集《也说西欧和骆越》第六辑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