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伊朗儿童电影代表文本掠影(2)

时间:2014-09-15 17:31 点击:
1996年,贾法又通过影片《谁能带我回家》荣获1997年洛迦诺金雪豹奖1997年比利时皇家档案馆最佳影片奖⑥等多种奖项。这部影片奠定了贾法在影坛上的地位,他成功地开拓出一种新的电影表现形式,并赢得了观众的肯定。

  1996年,贾法又通过影片《谁能带我回家》荣获“1997年洛迦诺金雪豹奖”“1997年比利时皇家档案馆最佳影片奖”⑥等多种奖项。这部影片奠定了贾法在影坛上的地位,他成功地开拓出一种新的电影表现形式,并赢得了观众的肯定。《谁能带我回家》是一部虚实相生的影片。电影开始一位叫米娜的女孩在学校门口等待着母亲来接,可是久久等不到母亲的身影。于是,她决定自己回家。在寻找回家的路途中,米娜总是遇到重重障碍。就在一切出现转机之时,米娜却生气地大声说:“我不演了。”紧接着,电影摄制组出现在画面当中。经过简短的商量,摄制组决定采取跟拍的形式。最终,小女孩经过种种波折找到了回家的路。 

  从以上六部具体的电影文本概述中,可以看出伊朗电影导演在拍摄儿童影片时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即他们善于捕捉生活中细微的事情,借助儿童的眼睛去审视观察生活本身。原本一些在成人世界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如千里迢迢归还同学的作业本;不惜一切去观看一场足球赛;寻找一双丢失的小鞋子;央求购买一条小金鱼……往往却成为影片中小主人公视若珍宝的东西。伊朗儿童影片在平凡琐碎的故事中,彰显出了极具哲理的生活内涵。《过客》中卡西姆惟一的愿望就是观看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足球赛,然而最终却错失了比赛。这种近乎残酷的表现方式,“源自一种无限的幻灭与那种美丽的执著”⑦带来的心灵冲击。生活本身没有那么圆满,正如卡西姆不惜一切地走进了球场,却因为某种事由错失了比赛。对于卡西姆,我们无法知晓他回去后将怎样面对父母及同学的质问。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卡西姆完成了他梦想的一半,至少他有机会坐在体育场的看台上。相比于想去看比赛而又不敢“越界”的阿科巴来说,他打破了成人所限定的条条框框,真正地做了一次自己的“主人”。 

  黎巴嫩电影商马哈茂德·马米什评价说:“当我们提到伊朗电影时,会突然在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印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人道主义作品。”⑧伊朗的导演们以儿童为表现对象,透过儿童身上的美好品德,展现给观众一个有关真善美的世界。他们的影片中很少出现穷凶极恶的坏人,就算有少许令人讨厌的人物,这些人物也会或多或少有着不得已的苦衷。伊朗的儿童影片为我们展现出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天堂的孩子》中阿里和莎拉共同清洗弄脏的鞋子;《天堂的颜色》中涵妮耶将捕捉到的蝴蝶放置在穆罕默德的掌心;《白气球》中无偿帮助小女孩的阿富汗男孩;《谁能带我回家》中帮助米娜转车的公交车老爷爷……这些场景均显示出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我们很容易地被这些细节所打动。伊朗的儿童电影处处体现着对人的关怀,影片虽然从小处着眼,却时时流露出对于整个人类的终极关怀。 

  注释: 

  ①⑤⑥⑧ 邢秉顺:《伊朗文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80页表格,第179页表格,第179页表格,第178页。 

  ② [英]L·穆尔维:《基亚罗斯塔米的不确定原理》,梅峰译,《世界电影》,1999年第3期。 

  ③ http://video.baidu.com/movie。 

  ④⑦ [伊朗]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等:《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 单万里、李洋、肖熹译,张献民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7页,第118页。 

  [参考文献] 

  [1] 范志忠.世界电影思潮[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 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伊朗]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M].单万里,李洋,肖熹,译.张献民,校.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 岳淼.影视传播概论与技巧[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5] 贺红英,李彬.世界电影:管窥与瞭望[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