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贾平凹创作中双重身份的纠结与困扰

时间:2014-07-02 15:51 点击:
内容摘要:在当代文坛有很多作家,其生活经历都是经历过乡村和城市两种,尤其以从乡下到城市的路线为多。但不是每个有如此生活历程的作家都能像贾平凹那样,乡村和城市的烙

  内容摘要:在当代文坛有很多作家,其生活经历都是经历过乡村和城市两种,尤其以从乡下到城市的路线为多。但不是每个有如此生活历程的作家都能像贾平凹那样,乡村和城市的烙印、以及这种城与乡的纠结如此矛盾的进行表达。他的每部作品都在展示或者思考着城、乡,以及二者在作家心中造成的矛盾。

  关键词:贾平凹 城市 乡村 身份困扰

  贾平凹有双重身份,一个是农民,一个是知识分子。他自己无法摆脱双重身份,最终使他的小说创作陷入两难境地。作为农民,他的小说应该以农民的身份发言,赞美乡村世界;作为作家,他又应该理性地审视乡村文化。这种矛盾在《秦腔》中体现地最是真实,我们可以在两个人物身上发现贾平凹的影子:引生和夏风。引生的个性与审美追求和贾平凹十分相似,而夏风由乡村进入城市的经历与贾平凹有相似之处。白雪作为故乡的象征,同时也是把引生和夏风联系在一起的纽带。白雪喜欢秦腔,她的命运随着秦腔的衰落而衰落。秦腔的象征意味是明显的。在小说里,白雪实际上是故乡的拟人化存在。引生对白雪的爱是坚定的。例如他暗中监视每一个男人,乐此不疲地把光脚放进白雪踩过的脚窝子里。因为想要看一眼白雪,他爬她家茅厕边涂了屎的桑椹树跌破了头。引生清醒地认识到,在清风街上他是非常卑微的,因此他执着于对白雪的爱却从来不敢表达。他唯一的一次表达采取了疯狂的极端方式:偷了白雪的胸罩,但事后却用自残惩罚自己。自残之后的引生仍然执着地爱着白雪。那么,白雪是故乡的象征,引生对白雪的执拗实际上是作者贾平凹对故乡的执拗。而代表贾平凹形象另一半的夏风,他对白雪的随意态度和引生形成鲜明的对比。他轻轻松松地得到了引生即使倾尽整个生命也无法获得的东西。他轻松地赢得了白雪,然而他对乡村的生活方式以及秦腔都没有感情,他一心要切断自己和乡村的联系。夏风一直劝说白雪放弃秦腔,调往省城,但是白雪断然拒绝,导致了两人的不断争吵和最后的离异。其实,夏风舍弃的并不是白雪,而是那个已经破败的故乡。

  贾平凹在城市中无法完全接受城市文化,但想接近故乡,而故乡却远离了他。于是,他开始尝试创作都市小说,但他本质上的乡村意识使得他不可能写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都市小说。不论是《废都》中的庄之蝶,还是《白夜》中的夜郎,贾平凹笔下的主人公是走进城市的乡下人,并且似乎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格分裂。农民出身,几十年的城市生活,使得贾平凹在这两种身份之间表现出挣扎与徘徊的心态,这种心态正体现了他契合二者的努力,并且他的小说也自始至终都在表现这种挣扎与徘徊的心态。但是,事实上,当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以预设的对立形象出现时,贾平凹的努力就可能是一种徒劳,而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如何定位也就成为贾平凹最大的困惑。

  贾平凹说:“当我已经不是农民,在西安这座城市里成为中产阶级已二十多年,我的农民性并非彻底退去,心里明明白白地感到厌恶,但行为处事中沉渣不自觉地泛起。”他说:“说到根子上,咱还有小农经济思想,从根子上咱还是农民,虽然你到了城市,竭力想摆脱农民意识,但打下了烙印,怎么也抹不去,好像农裔作家都是这样,有形无形中对城市有一种忿恨心理,有一种潜在的反感,虽然从理智上知道城市代表着文明。”在早期的作品《商州》中,作者就塑造了这样一个角色,他出身农家,幼通文墨,长大后终于在城市中大显才能,但终年的都市生活使他感到疲倦与困乏,生命力枯竭。当他离开城市重返自然的怀抱时,顿觉如鸟儿冲出樊笼,竟面色红润、精神饱满,仿佛找到了失落已久的灵魂。在这个角色身上,无疑潜伏着作家对乡村美妙生活的向往,他使人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城市生活的厌倦情绪,并用怀疑的眼光再度审视现代文明与自然人性的背离现象。

  作为传统文化之根与人类最后的物质和精神家园的乡土,已被现代都市文明所淹没。人们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执着地找寻,何处才是灵魂诗意的栖居地?贾平凹在作品中的人物身上寄予寓意,人物灵魂的游离,也正是贾平凹个人精神的游离,他感到困惑和迷茫,他的创作也随之陷入了两难境地。

  乡村情结在贾平凹身上有着深刻的烙印,而他是始终在“乡下人”和“城里人”之间徘徊的,同时这种徘徊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也影响着他文学创作的发展。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