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社科论文 >

期 “微”言博弈 历久弥新(2)

时间:2016-04-19 10:41 点击:
当下我们不难发现的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影视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本身具有文艺性的特点,相比较历史古籍等书籍,对于观众来 说更为直观,也更容易接受。据网上的一份调查显示:有大概七成的观众表示,

  当下我们不难发现的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影视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本身具有文艺性的特点,相比较历史古籍等书籍,对于观众来 说更为直观,也更容易接受。据网上的一份调查显示:有大概七成的观众表示,曾将历史剧中的虚构情节当做正史;同时,有超过四成观众对那些存在大量“纯属虚 构”的娱乐类历史剧,表示反感。由此,历史类影视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升华的比重,着实应该好好衡量。因为观众至情于剧,叫板较真中犀利的回馈是非常客观公 正的,历史不容改变,常识不容忽视,尤其是一直以来肩负正确舆论导向的新闻媒体,有责任要“勤创作”、“严把关”、“精筛选”,发布的文艺作品要传达的内 容必须是真实客观、准确无误的!
  因此,对于受众及时回馈作品中的“瑕疵”建议,笔者认为这具有价值意义上的“指导”作用,因为任何一部作品的创作过程都凝聚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吸纳受众箴言,是完全可以有条件将作品再度进行编排,充分完善,使作品更权威,更具其本身创作的历史价值意义。
  三、“微”言有意 遵从事实
  在2014年9月7日14:53“青年时报”官方认证微博发布了这么一篇内容:“影视作品中的清宫戏,把后宫写得一塌糊涂”。无独有偶,不久 前努尔哈赤的第十一世孙女爱新觉罗?溥杨也公开表示,热播的清宫题材连续剧,把后宫描写得一塌糊涂,歪曲了清朝的历史。她口中“歪曲的代表”,就是曾在 1997年热播的《还珠格格》及近期热播的《甄嬛传》。短短不足140个字微博,让笔者不禁想到还有一个事件,即溥仪后人因“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的原 创话剧《公民》而频频发声,表示这部话剧丑化了溥仪的形象,要求人艺方面做出公开道歉一事。事件当事人自称溥仪胞弟—爱新觉罗?溥任,对话剧《公民》提出 多项质疑:第一是丑化了溥仪,比如他在舞台上脱裤子,这不符合道理,明显是在哗众取宠;其次,爱新觉罗家族的人给他下跪的问题,也是绝不可能的,溥仪作为 末代皇帝,身上被刻上了特殊的标签,对于他的故事,必须且要应该尊重历史和溥仪后人的意见!短短的一篇微博,让人不禁唏嘘!当历史题材的作品搬上舞台,引 起后嗣在微博等新媒体上发表“意见”时,值得创作者要理性思考。
  又如此前电影《孔子》,被其后代认为有损孔子万世师表的形象,要起诉《孔子》剧组;戏曲理论家齐如山的后人认为电影《梅兰芳》中,邱如白涉嫌 歪曲齐如山的形象,致函柏林电影节组委会,要求撤销《梅兰芳》的参评资格,等等事例引发的电影戏剧和名人后代的是非不断,艺术和现实纠葛不清,让人不禁反 问:演绎历史人物,如何才算合理?从法理上讲,历史人物、名人传记类影片或戏剧创作,虽然无须经过名人后代授权,但如果内容确实存在失实,名人及其后人应 拥有追讨名誉权的权利;从情理上说,它的问题主要在于,虚构的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绝对不应该迎合某种猎奇的向往去戏说历史!因为历史毕竟不是“梦 想”,它并不是不需要努力就一蹴而就,也不需要幻化的去表达个人感情,它真正需要的是真实直观面对!不然会让学历史、懂历史、忆历史的人为之心痛与遗憾!
  通过透视当下各类形式历史题材节目创作的“诟病”,看来艺术和现实,如何在纠葛中取得平衡,仍需创作者在多方面去寻找答案。
  四、“微”言有理 以小见大
  在广大受众的传统印象中,“历史题材”节目一直保有着“高大上”的感觉,令人仰视、膜拜,且始终也保持着“说教”、“呆板”、“生硬”、“距 离感”的印象。历史无法改变,那如何能让历史题材的节目 “接地气儿”?如何激活历史的记忆?又如何能让受众易于接受并熟记于心?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