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经济论文 >

激励作用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中的运用(2)

时间:2014-07-08 14:26 点击:
三、激励在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科学运用 (一)遵循科学激励原则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契合。使用组合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精神奖励为主,激发人们自觉调整的内在需求,并逐步改善需求的层次结构。马克思将人的

  三、激励在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科学运用

  (一)遵循科学激励原则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契合。使用组合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精神奖励为主,激发人们自觉调整的内在需求,并逐步改善需求的层次结构。马克思将人的需要分为生存、享受、发展等需要;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这将需要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赫茨伯格则把人的需要按作用划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西方管理学研究涉及的需要理论让我们了解:物质需要是行为的所有需求,但人民的需要与社会的发展相契合,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的物质需要,进阶到精神需求的发展趋势。和物质需要相比,更富精神需要的人具有更大的激励效应的基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不仅要使用物质激励,它按照生态道德知识储备能力奖励学习勤奋的佼佼者,采纳经济激励措施,以调动学生学习生态科学知识的积极性;采用鼓励和赞美、争光形式激发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更要将两种激励方式相结合,以精神激励为主,使受教育者通过强化内在激励而自觉调整自我需要,坚定生态道德信念。

  2.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相契合。外在动机即动机产生在外部,他们自身参与的活动所造成的影响,外界便会刺激本人形成对这种诱导力的兴趣。需要教育者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和活动方式开展的激励,如评选“优秀党员”、“先进班级”等。内在动机是指人们在活动本身过程中感受到的兴趣,活动来满足人们的需要,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并且没有外力的推动。这种自觉、自主的自我激励方式往往激发出更大的力量,作用的时间更长。生态道德教育工作,工作者需要鼓励采用传统方法的教育,即通过各种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基于精神的奖励来鼓励多种形式的学生的具体表现,并充分发挥积极的外在动机。更清晰的是及时发挥内在动机的助力作用,加强大学生的理性思考,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志,鼓励大学生养成实践的生态伦理行为。让学生学习、实践作为一种享受,从底部的内心,使教育对象产生一种内在动机,感悟自然的价值。在学习及实践过程本身,可以更持久地保持它,使这样的动机程度一直保持在高水平,以保障大学生的实际效用,激励有效的生态道德教育工作。

  (二)创新激励方式

  1.目标激励法。增强对学生的学习目标激励,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科学知识水平。一是目标成就的激励。在设置目标及实践操作过程中,第一,设置目标需具体。学习计划伴随目标设置的明确程度而不断完善。学校应该明确教育教学的生态知识结构,包括生态与环境科学,法律系统的知识,生态社区和生态系统间的关系等。第二,目标要有层次。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目标设置需做到由低到高、由近及远,使学生在不同时期都有所收获。第三,目标的不可变更性和可接纳性。目标设定应该不会轻易改变,容易使学生丧失信心,致使自我效能减少;二是目标奖励的实现。定期举行生态道德类奖学金、优秀党员等评定工作,辅之以证书、实物奖励,保障了大学生学习目标实现的有效激励。

  2.情感激励法。运用情感激励生态道德教育,促使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的发展。首先,教育工作者要用自身的价值理想、内心信念来感化学生。只有教师自身衷于自然、情于自然、尊重自然,才使学生能够心有所向、情有所悟。更重要的是,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的精力和热情来发展和完善自我生态道德情感。其次,教师应适度表达期望。通过罗森塔尔试验,教师期望学生能产生对学生自身具有的深远影响,学生努力使自己可以成为老师的期望。因此,教师必须始终以充满期待信念勉励学生,激励学生形成高尚的生态道德情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3.榜样激励法。我们可以运用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坚定地保持生态道德信仰。使用这种启发式的激励动机,首先,教师要为人师表,认真履行生态道德义务,遵循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一致的优秀道德激励方式。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生态道德责任,坚定这份感受,并使其从感性认识跨越到理性认识。最后,效仿榜样要避免走形式主义,教育形式和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切实将榜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心信念,自身践行的生态道德实践更应成为遵循这种精神指引的成果。

  4.竞争激励法。我们更要学会利用竞争机制,变压力为动力,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其强烈的生态道德意志。接受生态道德教育的大学生在使用竞争法时,应注意:一是明确指导思想与目的,帮助竞争者明确竞争的目的是增强履行生态道德义务的勇气,这是发挥竞争激励作用的前提;二是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明确的竞争标准,这是促进竞争激励顺利进行的保障;三是明确竞争与合作这对辩证统一关系,了解二者间的相互联系,会更完善我们面对困境的心理应对机制,不骄不馁、勇往直前。

  5.奖惩激励法。掌握奖励和惩罚的科学利用,以促进生态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一要坚持奖为先,惩为辅的准则。奖励这种正激励的方式,可以直接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而惩罚这种负激励方式,易诱发挫折心理体验,所以将惩罚作为奖励的有力补充,会事半功倍;二是注意奖惩的适度性。如果嘉奖过度,便会触发学生的侥幸情绪,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如果过分责罚,会增加挫折行为的出现频率;三是注意信息的有效公开,即及时反馈奖惩信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指出,加强及时的反馈,将大大提高激励效果。有效的信息反馈,将增强学生维持良好行为的自信心,降低非期望行为的出现。这样,实施奖惩激励便会保障生态道德行为发生的持续性。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林业教育学会高教分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林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LGJ-11-Y-0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培玉,傅勇.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企业经济,2011(7)

  [2]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吴玲.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1(5)

  [4] 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