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社科论文 >

基层权力“三化”问题及其治理

时间:2014-03-13 15:07 点击:
基层权力的空心化、分利集团化、甚至黑社会化问题显示出基层权力微循环不畅甚至坏死,应从权力的结构与制度、社会结构所承载的利益结构去探究,从权力来源、权力配置、权力行使的各环节相关制度和程序的细化设计,来确保权力在扁平化结构中闭环运行,实现责

基层权力的空心化、分利集团化、甚至黑社会化问题显示出基层权力微循环不畅甚至坏死,应从权力的结构与制度、社会结构所承载的利益结构去探究,从权力来源、权力配置、权力行使的各环节相关制度和程序的细化设计,来确保权力在扁平化结构中闭环运行,实现责任的可追究,以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具体程序和技术来推动政府的透明和负责任。

  当前的中国已经处于改革深水区,正在进行的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以简政放权为重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仅是强化市场、刺激经济发展的“行政红利”,而且是政权优化权力配置的自我调节。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过程最终指向的是市场和企业的活力空间增强、政府的调控和监管能力增强,但这个双增强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不仅依赖于中央政府的决心和部署,还依赖于政权结构中基层政权的行动力。

  然而,近年来日益增多的社会矛盾和大量群体性事件使基层治理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一些民调机构和学者研究发现,社会公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度最高,对其他各级政府的信任呈现随行政层级的降低而递减,基层政府的社会公众信任度最差,而其中饱受诟病、让人心存忧虑的是基层权力的“三化”问题,即空心化、分利集团化、甚至黑社会化。

  基层权力“三化”问题表现

  基层权力空心化简言之就是由政权外形架构但权力运行空转的责任落空现象。主要表现有:一些乡镇公务人员吃空饷,或者一人身兼数职、在编在岗不作为;工作主要用于填报上级政府要求的各种表格、应对各种会议、检查,完成各种季节性、临时性任务等。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基层政权的“周末无政府化”。一方面是因为越往高的行政层级走,资源越优化,基层官员往往选择将家安在上一级政府所在地,方便生活;另一方面是因为权力资源与行政层次呈现正相关关系和向上流动性,基层官员往上走,就越能获得较为丰富的权力资源。

  这些表现产出的结果是基层公共服务提供不力,社会管理以人为本不足,对群众回应生硬、迟缓,而相应地,群众只看到基层政府的权,而看不到基层政府的责,在心理上产生疏离感和怨气。

  与空心化相联系的是基层权力的分利集团化。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民财富无论是从总体上,还是从地区和层级分布上均不同程度地增加,而政府主导资源分配的权威并未因市场机制的建立而削弱。尽管是公共权力的神经末梢,基层政府的每一个职位所具有的公共权力的分配属性和与之相关的福利与安稳,就具有了资源的稀缺属性,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蛋糕。

  在资源竞争中争取和保持优势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确定一定的利益盟友,亲缘、同学等往往成为结盟的基础,其中尤以亲缘纽带最为牢固,这些不同的利益群体构成了基层权力结构中的分利集团,将公共权力所附着的职位视为一种集团内部资源进行排他性分配,这就使机构和制度制约流于形式,以权谋私和腐败由此也形成弥漫态势—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社会流动和财富获取渠道更少,基层权力的分利集团化尤甚,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亲缘纽带和认干亲等做法,进一步加剧基层权力的分利集团化,加重社会结构的板结化。与之相应的是群众对当地一些家族的敬畏和对政府权力公共性的远离,即群众对与政府的距离感形成强化心理。

  基层权力的空心化和分利集团化使得基层政府的权力网络的有效行使空间碎片化、空白化,给各种黑恶势力提供了巨大空间,甚至使基层政府的一些官员与黑恶势力相勾结,或者用非法使用暴力的黑社会恐吓方式,从社会公众那里榨取利益,形成分利联盟,导致基层权力的黑社会化。其结果不仅是群众利益受损和地方社会秩序失范,而且使本该是代表和保护群众利益的基层政府反过来成为啃啮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任长堤的“蚁穴”。

  基层政府是公权力的末梢,因为它离中央政府这个公权力决策之脑遥远,但基层政府也是公权力最为灵敏的民心感知器,因为它离社会公众最近。基层权力的“三化”显示出基层权力微循环不畅甚至坏死的问题,这不能仅仅归咎到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身上,而是需要从公权力的结构与制度、社会结构所承载的利益结构去探究。

  基层权力“三化”问题成因

  根源在于权力结构中制衡的缺乏。目前,我国公权力结构中有制约而无制衡。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权力来源结构中权力的制约不足。权力来源于人民,在权力来源结构中体现为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两个轨道的结合,具体来说,社会成员中的一部分先进分子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党员按照《党章》和党的文件规定的程序产生出各级党组织并产生执政党中央,实现党的领导,这是一个权力轨道;另一个轨道是社会成员按照法律产生代议机构,由代议机构产生政府,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这两个权力轨道从来源上说是一致的,都是来自社会的,也应当是服务于社会的。但权力来源的连接点是社会成员中产生党员,也就是说,权力来源结构中对党的各级组织权力的制约在党员,而社会成员对党员的评价往往不构成对党员的制约,由此在制度和实践上就难以形成执政党权力来源结构中权力从产生到行使的闭合链条,如果群众路线未能得到很好贯彻,那么,基层政府中的党组织的决策就有脱离群众需求的可能空间。同时,尽管人民代表由群众选举产生,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政府及其各部门,但人民代表的监督往往因既有制度缺少操作性和细节保障而具有季节性,甚至在基层流于虚无,由此也使社会成员的监督权、参与权难以形成对人民代表履职情况和政府机构的有效制约,权力形成在四套班子内的循环,产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脱节的恶果。

  第二个方面是在权力结构内部制约有余而制衡不足。也就是说,权力在部门、层级之间的制约关系并未导向权力的平衡。权力在部门之间的制约关系体现为部门职能和跨部门工作流程方面,应当说,部门之间围绕公共事务的处理形成了既相互衔接又相互制约的权力关系,但是,国家发展战略在一定时期内对特定目标的强调使一些部门权力比重相较于其他一些部门过大,造成权力制约大而制衡小,从而导致发展的不均衡。如以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演变成唯GDP论,所有部门均将经济发展作为工作目标,造成与经济发展相关的部门权力过大,环保、社保等都须让步。权力在层级之间的体现为权力—责任链条。在实践中,上对下的权力命令链条和下对上的责任链条清晰,而上对下的责任链条、政府对社会公众的责任链条以及社会公众对政府的监督权利链条相对薄弱。这既使权力向上过于集中且缺乏制衡,又使权力对社会资源分配的支配性仍然居于非常强悍的地位,形成基层政府对权力本身以及权力不受约束地分配资源的渴求,进而为腐败提供了空间。权力结构中制衡的缺乏使基层政府面对上级权小责大,面对群众则力求权大责小,并借助于基于亲缘的同盟而形成对权力的排他性分享。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