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社科论文 >

社科型智库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时间:2015-12-15 16:25 点击:
摘要:智库信息化是地方社科系统智库转型的关键举措。基于ISM理论,本文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地方社科系统智库信息化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创新提出了智库信息化评估模型IAEOF模型,从原理、体系、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指出在智库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下,

  摘要:智库信息化是地方社科系统智库转型的关键举措。基于ISM理论,本文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地方社科系统智库信息化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创新提出了“智库信息化评估模型———IAEOF模型”,从原理、体系、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指出在智库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下,社科系统智库要推动信息化,必须通过专业的信息化人才来推进;智库信息化资源也是影响智库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中坚力量,智库信息化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是自上而下的递进关系,反过来也是自下而上的推动关系。

  关键词:新型智库;社科系统;五位一体;IAEOF模型

  一、引言

  现代智库的雏形发源于20世纪初的西方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军事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兰德公司(RandCorpration)、布鲁金斯学会(TheBrookingsInstitution)等智库开始兴起,进入90年代,智库的发展更具全球化、专业化。相比之下,中国的智库建设起步晚、发展快。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智库数量却不到美国的1/4,与此同时,按照智库规模、能量与贡献的排名,中国能进入全球前100名的智库仅有6家(任玉岭,2013)。作为公共决策的专业咨询研究机构,智库在市场变革和经济发展中提出的各种战略咨询,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日益凸显。但是,智库作用和效果还未能完全发挥,智库影响力还未能全面彰显。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颁布,“建设高质量智库”“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指示成为智库行业发展和改革的推动力。加快智库行业的信息化改革,推动智库资源、智库管理和智库决策的信息化发展,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也是支持地方经济的需要(喻新安,2011)。

  在理论研究方面,新型智库是针对传统智库的研究模式而言的,学者们对新型智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智库的现状(孙蔚,2011)、新智库建设(吕余生,2009;高尚全,2013)以及中外智库的比较研究(陈旭峰,2010;郭岚,2013)。此外,针对地方社科院科研转型的相关研究也很多(山东社会科学院课题组,2011;张华,2010;焦新旗、汪洋,2011)。在智库评价体系研究方面,学者们的研究集中在对社会科学的成果指标体系上。赵珣(2008)从学术性角度归纳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学术评估的特点,认为我国的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未来将会呈现从“专家评估走向多元主体评估、从单维度评估走向多元标准评估、从数量技术评估走向多种方法综合评估、从阶段评估走向全过程评估等多种发展趋势”,该指标体系主要针对学术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创新性创立的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缺乏对整个科研过程的宏观分析。徐少同(2010)在赵珣的基础上根据中国智库发展转型的时代背景,结合我国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的发展现状和主要特征,引介了广东社科院推行的新成果评价体系,即把智库成果分为上级交办课题、院级常规课题、横向课题、个人基础理论研究课题四大类,重新定义了评价体系的对象、范围。该体系对科研成果进行了分类梳理,对社科界的科研成果测评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文章仅局限于对科研成果的测评,缺乏对科研过程的整体探讨。

  随着2001年我国国家统计信息中心《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的颁布,信息化建设在政府、企业、高校等领域的步伐逐渐加快,有关其信息化指标体系的研究也逐渐趋于成熟与完善,并积累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鲁昌荣、丁德臣、严奇,2009;李勇、刘文云,2006)。但社科型智库的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还很少,沈洁(2013)的《地方社科院信息化建设问题探论》一文针对地方社科院信息化建设实践,率先提出提高地方社科院信息化建设水平必须要推行“行政办公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图书文献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文章系统地探讨了地方社科院信息化建设的三个层次,但是,文章中并没有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社科型智库信息化评价体系。

  因此,在本研究中,把社科型智库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智库评价建设的实际,基于ISM理论,构建“五位一体”的智库信息化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创新提出了“智库信息化评估模型———IAEOF模型”,改模型对研究社科型智库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智库信息化指标体系构建的逻辑思路

  1.智库信息化指标的逻辑体系

  信息化测度体系由美国经济学家Fritz.Machlup最早提出,1962年他在著作《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中首提“知识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出对美国知识生产分配的最早测度体系,这一体系被美国学者广泛应用,对后世的研究影响深远。1977年,MarcU.Porat利用投入-产出法计算出信息指标对GDP的贡献率,其研究成果《信息经济》(TheInformationEconomy)成为世界各国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以及对信息经济测度的典范之一。此外,日本学者小松崎清介在1965年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模型,建立了四个类别共12个指标。这些信息化测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智库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对智库信息化水平的测评,不仅要对信息化的应用和过程进行评估,还应该对信息化产生的成果和其影响力进行评估,以便于智库工作者能在众多指标体系中发掘相关性最强、影响力最深的因子。

  所以智库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全方位测评衡量智库信息化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二是智库成果的类别等级评价体系;三是智库成果影响力的评价体系。为了系统地梳理智库信息化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模型,笔者在梳理整合以上三个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智库信息化建设的各个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J.Warfield教授在1973年提出的系统分析模型(InterpretativeStructuralmodelingmethod,简称ISM方法),把复杂的信息化系统分解成若干个要素,构造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的多级递阶结构方式,即智库信息化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

  智库信息化是实现智库发展、智库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而信息化应用的最直接影响因素分别是信息化人才和信息化资源。一方面,智库要推动信息化,必须通过专业的信息化人才来推进,这些信息人才需要学习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新型信息技术,在信息安全、稳定、友好的环境下,由信息化领导对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执行推进的。另一方面,智库信息化资源也是影响智库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中坚力量,信息资源作为一个看不见的“软实力”,需要电脑、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作为支撑,智库在信息化硬件的购置、更新、维护上经费被称为信息化经费投入,这些经费投入都是在智库信息化政策下经过专业的预算制定实施。

  智库信息化影响因素解释结构图是自上而下的递进关系,反过来也是自下而上的推动关系。

  2.智库信息化IAEOF评估模型结构框架

  智库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系统性工程,研究智库的信息化建设必须以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导,把智库的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看待。根据上文所述的解释结构模型,笔者从智库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出发,探讨了从智库信息化运作到智库成果及智库影响力全套流程的指标体系,从投入(Inputs)、应用(Application)、保障(Ensurance)、成果(Outcome)和影响力(Force)五个维度出发,制定了智库信息化建设的“IAEOF评估模型”。具体而言,智库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是一套系统的工程,由5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构成。

  所示,投入指标、应用指标和保障指标分别代表了智库信息化建设过程的三个重要因素。其中,投入指标是整个智库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基础设备、信息资源、信息人才这些指标的投入,智库的信息化建设便无从谈起。应用指标是智库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核心,信息化的投入只有具体到应用层面,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智库的信息化水平。智库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可持续的系统工程,在信息化投入和应用的过程中更需要一定的保障才能确保智库信息化建设的更新和推进。因此,保障指标和投入指标、应用指标共同构建了智库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智库信息化建设的成果被称为成果指标,主要包括课题、论文、论著及研讨会等形式。智库成果既受智库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又直接提升智库影响力。要全面评价智库的信息化建设情况,需要我们不但关注智库信息化建设过程,更要关注智库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及影响力。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